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

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

牛津大学教授项飙在最近一次访谈中表示,现代教育体制被揭示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它正在批量生产“陪跑者”、“韭菜”和“炮灰”,而这一切的华丽光环,实则建立在底层学生生命力的过度消耗之上。这一观点不仅令人震惊,更促使我们深入反思当前教育系统的根本问题。

图片教育系统的标准化困境

教育标准化是工业社会教育形态的特征之一。项飙教授指出,现代教育系统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其标准化进程。学生们从幼儿园起,就被引导走向一条预设的道路:追求优异成绩,考入下一学段的重点学校,进入重点大学,选择热门专业,以期获得高薪工作。这一路径看似清晰明确,实则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在这种标准化的框架下,许多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成为考试高分竞争中的牺牲品。人生本来是旷野,教育却把孩子们固定在同一标准的轨道上。

为自己学习,还是为别人学习?

项飙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为何觉得自己应该拿工资?这一看似荒诞的提问,实则揭示了现代学生在认知上的深刻困惑——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为谁学习。在传统观念中,学习被视为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但现代教育体系却让学生产生了“为别人学习”的错觉。

学生们每天埋头苦读,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看似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实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期望。这种“为别人学习”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目标感。他们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生命力的过度消耗与内生动力的错位

在这种认知模糊的背景下,学生的生命力被过度消耗。他们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压力。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密集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和意义赋予能力被大量捕获,用于生产高分。这种“捕获生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感到抑郁、焦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内生动力通常来源于四个方面:荣誉、价值、压力和兴趣。然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给予学生的基本上都是压力。在不同年龄段,这四个要素的影响力存在差异:

小学阶段: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最为浓厚,他们渴望探索新知识,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此时,兴趣和荣誉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阶段:随着学业的加重和竞争的加剧,压力逐渐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价值感逐渐增强。然而,过度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兴趣的保持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及以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开始更加自主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此时,兴趣和价值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方向和深度的关键因素。同时,面对就业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力依然存在,但学生往往能够更理性地应对。荣誉则更多地体现在学术成就和社会认可上,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之一。

寻找自我与教育的本质

项飙教授强调,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培养创造力和思辨性思维。然而,当前的教育系统却往往偏离了这一初衷,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标准件”。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仍然感到迷茫和无助。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容和多元的过程,允许学生犯错误、进行探索和创新。学校和教育系统应该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