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想集团第二财季业绩亮眼,总营收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87%,净利润3.5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
2.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收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PC业务市占率扩大至近24%,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营收分别增长43%和19%。
3.然而,基础设施业务集团(ISG)业务亏损2.6亿元,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服务器成本较高,云端业务服务能力较低。
4.为提高盈利能力,联想计划简化组合、改善经营、分散云端客户等。
5.尽管如此,联想仍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市场尚未出现革命性智能终端产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申谨睿
图源:Unsplash
联想交了一份总体亮眼的财报。
11月15日,联想集团(00992.HK)公布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第二财季业绩。报告期内,联想集团总营收178.5亿美元(当前约合人民币1291亿元),同比增长 23.87%;净利润3.585亿美元(当前约合人民币26亿元),同比增长44%;毛利27.96亿美元(当前约合人民币202亿元),同比增长11%。
联想集团业务分智能设施业务集团(IDG)、基础设施业务集团(I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本财季内,三大业务版块均实现了收入双位数增长。
图源:联想财报
由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业务组成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在2024/25财年第二季度实现收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在具体产品表现中,PC业务地位稳固,市占率扩大至将近24%;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营收也分别增长43%和19%。
联想在财报中解释称,IDG集团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迎合了当下市场需求。“《黑神话:悟空》等游戏所带来的消费趋势,带动消费组合中的需求转向高增值机型,令游戏机型的收入录得双位数字的强劲升幅。”联想还指出,这些创新技术(指AI)让集团得以把握市场对人工智能计算迅速增长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非个人电脑的收入(增长)。
手机业务方面,摩托罗拉品牌增长明显。根据分析机构TechInsights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8%,达到3.077亿部。摩托罗拉以最高的26%的同比增长率,位列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榜单第七。
方案服务业务版块方面,第二财季实现营收2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3%。其中,作为驱动SSG业务增长的核心,运维服务、项目与解决方案服务营收同比增长3%,占版块总营收比例增至60%。
覆盖存储、高性能计算等人工智能产品的基础设施业务版块,受益于人工智能投资激增,加上自身在高性能计算液冷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的进步,吸引了较多新订单,推动基础设施业务同比增长达65%。其中,存储、软件和服务业务营收总和同比增长35%,海神液冷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4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成本较高,云端业务服务能力较低,导致联想ISG业务集团本报告期内亏损3573万美元(合人民币2.6亿元),上半年整体亏损7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联想在财报中表示,该业务本财季将通过简化组合、改善经营、分散云端客户等,以推动ISG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在此之前,联想已连续两年困于业绩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4财年,联想营收4034亿元,同比下滑8.21%,归母净利润71.70亿元,同比下滑37.15%。继2023财年营收下滑13.50%和净利润下滑20.79%后连续两年下滑。2022财年联想营收4546亿元,归母净利润128.9亿元。三年内联想营收下滑了11.1%,归母净利润下滑了44.4%。对于2024财年的业绩下滑,联想在财报中称,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整体行业的倒退。
直到2025财年第一季度,联想才终止颓势。报告期内,联想营收15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5%。净利润2.43亿美元,同比增长37.86%。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的资产负债率仍然高企。截至2024年9月30日,联想集团总资产为444.64亿美元,总负债为383.7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86%。
过去一段时间,联想在员工数上有一定变化。财报显示,在2023年1-3月期间,联想公司减员了约5%,按照2022年公司中期报告公布的员工数8.2万人,减员5%意味着减少4100人,2023财年,联想遣散及相关费用高达2.08亿美元。2024财年,联想员工总数由上一财年的77000人降至69500人,员工总数净减少了7500人,降幅近10%,因遣散产生的相关费用为5500万美元。
不过,2024/25财年Q2,联想的行政费用由去年同期64亿美元提升至75亿美元;销售费用也从去年同期79亿美元升至87亿美元。研发费用则从50亿美元升至55亿美元。
图源:联想财报
“联想还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一位科技分析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AI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推动智能终端的前进,但市场至今未出现一款革命性产品。“从当下行业的产品定价、软件性能、智能化程度来看,短期内还难以催生大量的替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