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块石头、一堆泥土……这个影响了世界的艺术流派正在青浦展出

正在青浦朱家角AAEF艺术中心举行的“物派的渊流——以《位相·大地》为中心”展览被许多看展人士称为上海整个艺术季里最有力量的展览之一。“物派”这个名称其实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曾展出过出生于韩国、后移居日本的物派理论推动者李禹焕的展览。

图片

顾名思义,“物派”艺术家的作品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以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为主要特征,关注“物体”和“空间”的关系,本次“物派的渊流”展览聚焦被视为物派起源的关根伸夫作品《位相·大地》,回顾了关根伸夫和小清水渐这两位“物派”核心艺术家早期作品,并再度呈现了《位相·水》《空相·切石头》《垂线》《纸》等作品。偌大的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展览空间总面积2800平方米,几乎不加任何装修,与“物派”所秉持的精神颇为契合。

图片

“物派”一词大致出现在1973年前后,出自持批评意见的日本艺术家之手,带有明显的贬义,类似于当年“印象派”和“野兽派”名称的由来。关根伸夫于1968年创作的《位相·大地》,被广泛认为是物派运动的起源,作品以中国园林山水概念为基础,艺术家在须磨离宫公园内挖出一个深2.7米、直径2.2米的圆坑,而挖出的泥土被塑造成与圆坑大小一样的圆柱体。他在土层间加入水泥,并压制一个巨大的圆柱体,矗立在大地上的圆柱体与其旁的深洞形成了对照。

在上海青浦的展览现场,展览方以文献的形式将当年的记录照片放大至近乎同等尺寸,以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图片

策展人之一、艺术评论家朱其介绍,追随西方现代主义近大半个世纪的日本现代艺术,到了关根伸夫、小清水渐、吉田克朗以及李禹焕这一代艺术家,希望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在学校受艺术教育所塑造影响下,对西方艺术的基础观念的质问和反思,包括什么是造型、空间、创作的基础方式以及在主体与物质材料之间的观念、审美以及主题表达对艺术自身的语言遮蔽等,由此诞生了“物派”。

图片

当年,《位相·大地》的创作也有小清水渐和吉田克朗的参与,这三人后来成为物派的核心成员。小清水渐回忆:“当时制作《相位·大地》,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在做什么,会做出什么东西,我们拿着铁锹自己挖掘,弄得满身是泥。后来周围的人看不下去,用起重机帮忙。当看到完成的作品时,大家都觉得做出了了不起的东西。”

图片

物派艺术家通常尽量不对作品材料进行造型上的加工,但小清水渐的一部分作品仍有加工的痕迹。他的创作一直游移在作为艺术品的实体与非艺术的物体之间模糊的边界地带,比如《劈石》,比如由几十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摆放而成的《阶之庭》。据悉,组成《阶之庭》的这些石头是展览前几日,小清水渐与展览助手共同从浙江山区淘来。展览现场,一部分石头悬离地面。原本只需要十几块石头的作品,却因为石头的获得和运输过程比较艰难,而无法舍弃,变成了现在观众所见的比计划中更密集的状态。这也可以理解为“物派”艺术家依据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来布置作品,作品都具有唯一性。

“物派”对空间的重视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空间意识。“通过这次展览,希望作为中国研究物派的真正深入而严谨的一个开始。”朱其说。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