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老区,发现香港的另“艺”面

图片


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艺术交易中心,其艺术市场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然而在过去,艺术市场与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艺术作品往往只在特定的社交圈层内传播。


为了推动艺术的普及与交流,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打破这种界限,让艺术作品能够讲述更广泛的故事,触及更多元化的群体。


自20世纪中叶起,香港便以其文化艺术的交融特质,见证了博物馆与画廊的蓬勃发展,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到现在已经成为香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


21世纪的到来为香港的博物馆与画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M+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标志着香港文化艺术界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步伐,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文化枢纽的地位。


与此同时,众多小型博物馆与画廊亦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下迅速崛起,丰富了香港的艺术生态。



图片


27年前,一项关于艺术绿洲的构想在维多利亚港旁的土地上萌芽。由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规划,这片通过填海造地获得的40万平方米土地,被设计为一个未来主义的“文化中心”。


历经近30年的精心打造,西九文化区已初具规模,汇聚了博物馆、剧院、公园和餐馆,成为文化与休闲的交汇点。然而,这一切仅是整个宏伟蓝图的序章。


图片

艺术家李明维的表演装置作品《声之绽》在M+的焦点空间展出。


西九文化区不仅是艺术与文化爱好者的圣地,也是香港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分别雄踞东西两翼,迅速成为视觉文化的新地标。


作为亚洲首个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举办的如“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和“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等展览,不仅在香港本地受到瞩目,更在全球博物馆间巡回展出,展现了其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图片

M+的收藏中有8件汉斯·谭(Hans Tan)的作品。


M+的馆长华安雅女士指出,视觉文化是一种跨界现象,它无所不在,为人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世界的钥匙。M+的使命在于将香港的视觉文化与全球视觉文化紧密相连,将文化影响力扩展至国际舞台。


近年来,香港的艺术生态在商业画廊、艺术博览会、拍卖行和非营利机构的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际文化枢纽的地位。M+ 不仅是展示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提升本土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电影制作人及策展人国际声誉的重要平台。


图片

M+馆长华安雅女士 | 摄影:Winnie Yeung @Visual Voices,图片由M+提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艺术界正处于创意与创新交汇的前沿。


作为创新的典范,M+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将尖端技术融入其中,使艺术作品在空间中以创新的形式呈现,从而与公众建立新的连接。并在展览中巧妙地融合了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Web3.0技术,使流动影像和数码艺术作品的展示更加多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在线观展体验。


图片

M+的旋转楼梯位于二楼中庭,不仅作为支撑结构分担大楼重量,也使空间更加富有张力。


M+举办的互动在线展览,如“M+进行:NEONSIGNS.HK”和流动影像串流平台《Watch and Chill:将艺术串流到家》,以及在M+在线平台M+ Magazine上提供的虚拟导览,也是博物馆创新精神的体现。


这些装置采用瞬息万变的材质,运用创新技术,激发观众对现实与人造物本质的深刻思考,同时对数字生活的重要性提出疑问。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M+正在重新定义艺术展的边界,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图片


黄竹坑,这片曾经的默默无闻之地,正迅速蜕变为香港艺术的新焦点。


随着南岛线地铁的贯通,该区域的艺术生态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良机。Spring Workshop在迁离原址后,选择在此安家,而Mou Project、L+/Lucie Chang Fine ArtsDenny Gallery等画廊也因租金优势而纷纷入驻。


这些画廊的集结,不仅为黄竹坑注入了艺术的活力,也为当地居民和旅行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图片

阿塞尔维伍德画廊的空间非常宽敞,为展览的多元性提供了极大便利。


南岛艺术日(South Island Art Day)的举办,更是将黄竹坑的艺术氛围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个每年两次的活动,联合了区域内众多艺术和创意空间,让观众得以一次性饱览多元艺术创作。


德萨画廊以宽敞的空间和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而红门工作室则以冥想课、锣浴治疗(Gong Bath)和定时“午睡”,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绿洲。


图片

德萨画廊致力于推广亚洲当代先锋艺术家及其作品。


益年工业大厦的外观看起来有些平凡,却隐藏着国际画廊Rossi & Rossi这个亚洲艺术家展示创意的场所,也是“南边星期六”(Southside Saturday Events)活动的发起者。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黄竹坑的画廊会联合举办互访活动,包括新展开幕式、电影放映、表演和艺术家讲座,为整个艺术场景注入了持续的能量和动力。


图片

Rossi&Rossi画廊在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深水埗(Sham Shui Po)也在经历一场文化复兴。这个以廉价纺织品和低廉租金著称的区域,如今吸引了众多独立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这里开设小型画廊、工作室和咖啡馆。其中旲堂(Thy Lab)不仅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香港家庭影像素材文献库,创立者阿尔贝托·杰罗萨(Alberto Gerosa)将它形容为一个位于小巷中的露天博物馆,全天候展示艺术作品,为社区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力和创意氛围。


深水埗的城市风貌与文化复兴并存,也为社区带来了独特的平衡感。Current Plans艺术空间就是这种平衡的体现,它由一群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运营,不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更是文化复兴的象征。


图片

深水埗充满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拥有浓厚的港式情怀。


作为城市文化复兴的催化剂,艺术的力量不容小觑。从20世纪50年代纽约苏荷区的艺术家聚居地,到西班牙毕尔巴鄂因古根海姆博物馆而焕发新生,艺术一直是城市转型和文化复兴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香港的文化复兴路径与其他大都市有所不同。


这座城市不仅寻求经济的增长,更渴望文化的繁荣。为此,香港需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持续吸引旅行者,激发文化活力。


黄竹坑和深水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香港文化发展的新引擎。随着这些艺术区的发展和成熟,香港的文化风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图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大楼梯不仅方便观众流动,也是建筑内部的一处视觉焦点。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融合,不仅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更使香港在全球艺术版图上确立了更加显著的地位。



图片


西九文化区


M+的内部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勾勒出理想的社交聚会场所。特别是观海长廊,以独到的视角使参观者得以俯瞰香港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开辟了通往馆内天台花园的路径。


这座天台花园不仅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也是欣赏城市天际线的绝佳之地。大台阶作为博物馆与公共空间的交会点,灵活的设计允许其根据需求完全封闭或转变为多功能场地。


高65米、宽110米的幕墙面向维多利亚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于诗意与深思的静谧时刻,也是 M+与观众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


图片

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项大型文化建设项目,西九文化区坐落于维多利亚港沿岸宝贵的填海地段,旨在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中心。


深水埗


作为深水埗的重点项目,The Bridge+人文艺术空间旨在让艺术走入社区,融入生活。这个空间不仅是艺术展览场所,还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如艺术工坊,为人们提供接触和体验文化艺术的机会。


由Openground团队经营的艺术画廊和展览空间Parallel Spaces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和举办活动的平台,被称为“黑胶碟养父”的Paul Au所开设的唱片店Vinyl Hero收藏了超过 40 万张黑胶唱片,是音乐爱好者不能错过的地方。


图片

香港深水埗之夜 | ©视觉中国


HKwalls 街头艺术节2024


艺术节重临香港中心地带,由国际和本地艺术家把遍布中西区的墙壁变成原创艺术作品,透过不同活动让本土和海外艺术家在这里展现才能。术节期间还会举办各式工作坊、导赏和讲座。


香港瑰丽酒店


作为九龙海滨Victoria Dockside艺术、文化和高级零售区的核心,香港瑰丽酒店不仅是一个豪华的住宿选择,更是艺术与文化交融的典范。酒店以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衬托极致豪华的住宿体验,以独特的风格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为客人提供了一个既现代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空间。


图片

香港瑰丽酒店格调优雅的蝶苑 (The Butterfly Room) 展 示 了 英 国 艺 术 家Damien Hirst创作的6幅《Zodiac》画作。


图片

意大利艺术家Walter Morodo打造的一对真人大小雕塑《Ega and Ansciuda》,为香港瑰丽酒店位于三楼的宴会大礼堂的主要通道注入艺术气息。


酒店内部拥有丰富的艺术收藏,均是来自世界及香港本地艺术家,如英国当代艺术家Thomas Houseago、美国当代艺术家Joe Bradley、法籍中国雕塑名家王克平等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