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照亮新征程” ㉝|李治邦:那盏油灯光亮如初

李治邦1907年出生于贵州六盘水郎岱古镇。兄妹4人。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维持全家生活。作为长子,李治邦不仅家里的活计抢着做,见到乡亲有困难也热心帮助。

图片

李治邦中学时使用的油灯

深夜、古镇、老宅,一盏桐油灯,映照着少年求知的面庞。李治邦读书十分用功,放学回家后常挑灯苦读。在郎岱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萌发了革命思想。当他的母亲拿出裹脚布,要给两个妹妹缠小脚时,李治邦挺身而出,极力劝说母亲,最终使她放弃了这个陋习。他还劝说父亲,女孩子也有读书受教育的权利。最后两个妹妹不仅没有缠足,还进入了新式女子小学读书。

图片

李治邦中学时使用的马灯

1926年,李治邦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贵州大学。随着新思想影响不断深入,李治邦和同乡几名进步青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风气极为开放的上海。尽管当时贵州军阀对青年学生进行严格管控,但他们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绕道长沙等方式,终于抵达了上海。

1931年,李治邦考入上海法科大学,他没有在大上海的灯红酒绿中迷失,而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共同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九一八事变后,他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中,由一名书生成长为革命战士。

1932年冬,李治邦在被国民党当局检查信件时,不幸暴露身份,遭到逮捕,随即被押往南京。敌人还两次前往他郎岱的家中,抄走了所有的家信。在狱中,李治邦受尽酷刑,坚决不肯吐露半点党的秘密。1933年3月,李治邦被杀害于雨花台,时年26岁。

图片

儿孙们对他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这张珍贵的照片。头戴礼帽,眼睛炯炯有神,年轻的面容神采焕发。郎岱解放后,县委为李治邦召开了追悼会。如今,郎岱烈士陵园仍有他的衣冠冢。每年清明,墓碑前都会放满鲜花。

血脉相连,信仰传承。李治邦牺牲的时候年仅26岁,当时大儿子李燕新才四岁,而小儿子李燕翼是遗腹子,从来没见过父亲。李燕新19岁就参加了郎岱山“三三暴动”的游击队运动,后来在当地法院工作。小儿子李燕翼,上世纪50年代在火灾中为了抢救国家粮仓,不幸牺牲。与他父亲一样,当时年仅20多岁。

出品人 刘斌 王文坚

总策划 葛俊杰

监制 冯秋红

策划 周洁 孔小平

编导|剧本 张楠

统筹 杨恒国 高天翔 许紫筠

拍摄 朱君贤

剪辑 唐烨

片头海报 赵岑

出镜 柳杨烨

出品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扬子晚报

特别鸣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