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在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酒就已经成为外交场合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还是中原国家与周边民族的联系,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千年前的周酒也不例外。虽然直接证明周酒传播促进文化交流的记载和物证可能不如后世那样丰富多样,但是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典故中窥见一斑。
周原遗址出土的折斝(jiǎ)
据史书记载,周穆王在西周强盛时期周游天下,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长途西行,经过昆仑山,又走了很远,到达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西王母梳着蓬松的发型,穿着下垂的豹尾式服装,在瑶池用美酒佳肴款待周穆王。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西王母回赠周穆王当地的各种珍奇异宝,并邀请周穆王游历山川名胜。周穆王在弇山顶植下槐树,以示友谊,并在山崖题写了“西王母之山”。临别时,西王母设宴款待,并为天子唱起歌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天子,姬姓,名满,共执政55年。其即位初期,面对先王客死、六军俱丧的颓势,重振朝纲,聚合国力,提升国威,随之东征西讨,进而巡游天下。他通过征讨和巡游,扩大了西周领土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疆域,把西周文化也传播到了西域诸邦国部落。
西周酒器镂孔觚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西安市西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牟柏苍在《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中说,周穆王向西巡游,与西王母相见之说主要来源于《穆天子传》,虽有夸大,但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西王母应该是西周时期西域邦国的女首领,周穆王巡游到西域拜访了这位女首领。在我国西北部出土文物中有舞蹈彩盆,盆内有三组跳舞的场面,每组五人,头上都梳着蓬发,舞衣从背后下垂,像豹尾一样。这与传说中的西王母蓬松的发型、豹尾式的服装相吻合。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了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可见,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应是西周盛世影响波及西域的反映,可以反映当时西周与遥远邦国部落的往来情况。随着周朝势力的扩张和文化的传播,可能通过贸易和使者往来等方式,周朝的酒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宝鸡人民公园内周穆王西游拜王母雕塑
还有一个东周时期很有意思的“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原本出自《庄子》,流传出很多释义版本。大意是说,鲁国国君为楚宣王送上的酒,楚宣王嫌弃酒寡淡,楚宣王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这场战事牵扯很广,甚至殃及赵国。酒有清浊、味有薄厚,因为酒的口感味道而发兵攻打他国,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这个典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酒在社交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酒的痴迷和追求。
酒,作为人们情感沟通的媒介,自古以来就是社交活动中的润滑剂。《诗经·小雅·吉日》中有云:“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这句诗描述了周人用酒来庆祝和款待宾客的场景,反映了当时酒在社交和礼仪中的重要地位。西周的制酒业已经渐趋发达,周代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均离不开酒,酒在祭祀、庆典、战争、外交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应用无疑为周酒的繁荣兴盛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推测,周酒的影响范围广泛,通过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三千年后的今天,“千年酒城”宝鸡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凤香型白酒更好地走出去,各大知名酒企纷纷主动融入全球市场,提升品牌的世界影响力,凤香美酒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世界人民带去中国白酒的独有品质和惊艳味蕾体验,完美诠释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桥梁的“舌尖外交”,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淑娟
编辑: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