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二“母体”

李后强

图片

李后强在《新自然主义生活》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李后强供图

著名心理学家、瑞士学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40岁开始。”换句话说:“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第一次生命出生只是作为生命体存活而已,第二次生命的觉醒是自我的醒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自我觉醒后,就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就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清除困扰和烦恼。

我们多年研究发现,人有“两个母体”。第一个是生物学的母体,即母亲的子宫,给予生命和肉体;第二个是大自然的母体,即生活的环境,给予成长和健康。第一母体是封闭系统,外界干扰少;第二个母体是开放系统,外界干扰因素多。第一个母体——子宫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胎儿,确保其健康和安全地成长。

物理屏障:子宫壁厚实且富有弹性,能够在孕期随着胎儿的增长而逐渐扩张,同时阻挡外部的物理性损伤。此外,子宫颈在孕期闭合,防止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子宫腔。

羊膜囊和羊水:羊膜囊是一层透明的薄膜,包裹着胎儿并充满羊水。羊水不仅为胎儿提供了一个温暖湿润的生活环境,而且作为天然的缓冲垫,能够吸收外界的冲击力,减少胎儿受到的伤害。

免疫保护:母体的免疫系统会调整以适应怀孕状态,避免攻击胎儿的同时,也通过胎盘向胎儿传递必要的抗体,增强胎儿出生后的免疫力。

温度调节:子宫内部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这有助于保持胎儿的体温在最佳范围内,支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营养和氧气供应:通过胎盘连接,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可以有效地传输给胎儿,满足其生长需求;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也可以通过胎盘转移至母体血液中被清除。

激素调控:怀孕期间,母体会分泌各种激素(如雌激素、孕酮等),这些激素不仅促进子宫的适当扩张,还参与调节胎儿各器官系统的成熟过程。

促进器官发育:子宫内的环境有利于胎儿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大脑、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

总之,子宫为胎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理环境,通过物理屏障、提供缓冲、调节温度、排除废物、促进器官发育、输送营养和氧气以及传递免疫保护等多种途径,全面保障了胎儿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人类一直在寻找第二个母体。婴儿出生后,要成长为大人,还要找到第二个母体——大自然的“子宫”——实际上是理想的养生之地或者标准的康养之地。

第二母体最好与第一母体相似,具有避险、排废、送氧、调温、湿润、免疫、输送营养和促进发育等功能。但因为它是开放系统,很难与第一母体完全相似。要做到与第一个母体功能与特征相近,第二个母体必须遵循新自然主义生活方式,满足生态康养“6+1”度理论要求。“6”是指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静度、绿化度,这些指标必须在最佳值域,这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生态康养的6个自然维度,简称“六度理论”。“1”是指配套度,就是与公共服务和生活有关的设施设备完善度,主要指医疗、教育、娱乐、生活、道路、通讯、商贸、水电气等服务体系。

许多医生在实践中发现,长期住高楼的人群,热重,易发炎症,因为不接“地气”。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地气”指来自大地的生命力或能量,被认为能影响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好坏。而在现代科学中,“地气”通常用来描述地球表面及其附近区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能量形式,包括:

地磁场:地球拥有自己的磁场,这个磁场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直接伤害。地磁场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某些动物的行为模式,例如鸟类迁徙的方向感。

地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产生热量,这种热量以地热的形式存在。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用于供暖、发电等用途。

地下水蒸气:地下水分蒸发形成的蒸汽也是地气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局部气候条件,比如形成雾气或者影响土壤湿度。

化学成分:土壤和岩石中的化学物质也可能被认为是地气的一部分,它们通过植物根系或地下水循环参与到生态系统中。

电离层活动: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地面现象,但是电离层的变化(如极光)也反映了地球与太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也被纳入广义的地气概念中。

地气影响人体健康,既包括直接的物理、化学作用,也包括间接的气候、社会经济因素。

季节与气候的变化——温度变化:气温的升高或降低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心血管功能等。例如,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中暑,低温则可能诱发心脏病发作。湿度变化:高湿度环境下,人体排汗散热效率降低,容易感到闷热不适;低湿度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等问题。气压变化:气压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尤其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更为明显。

地域环境的差异——海拔高度: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初到者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如头晕、恶心等。土壤成分:不同地区的土壤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某些地方因土壤中缺乏碘而导致甲状腺肿大。水文条件:水质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如硬水中钙镁离子含量较高,长期饮用可能增加结石的风险。

地质活动的影响——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这些地质活动不仅直接威胁生命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地磁场的变化可能与人类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联。

生物因素——植物花粉:季节性的植物花粉释放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哮喘、鼻炎等;昆虫叮咬: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也是地气影响的一个方面。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的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都是地气影响健康的间接因素;生活方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生活方式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我们要大力营造“母体”环境,倡导新自然主义生活,努力践行生态康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必须回归大自然“母体”之中!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