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六盘水市钟山区穿洞村

钟山区南开乡穿洞村地处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苗族彝族乡乡政府东南部,距乡政府4公里。

穿洞村,清属常平里九甲。1958年成立新场大队,属南开公社。1981年新场大队改为穿洞大队。1984年穿洞大队改为穿洞村,属南开乡。1992年5月至今属南开苗族彝族乡。

图片

六盘水市钟山区穿洞村。

穿洞村平均海拔1400米,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水量112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7月最多。全村总面积12.6平方公里,由10个村民组构成,人口3567人,汉族、彝族、苗族、水族杂居。耕地面积6394亩,森林覆盖率70%。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水田面积较少,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烤烟,其中烤烟种植600余亩。养殖业以猪及家禽为主。全村交通方便,2019年实现公路路网全覆盖,安全饮水全覆盖,通组路、串户路硬化全覆盖。

至2024年,村内有卫生室1个,有村医1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1名、积极分子6名。有外出务工人员约为1260人。

2020年6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员会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地名来历

(一)穿洞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河水穿过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后,缓缓流入地下暗河,穿洞村因此而得名。

(二)狮子口

穿洞村山顶有个“狮子口”,因有块像狮子嘴巴的岩石,上下呈岩壳形凹凸有致,好似狮子的上嘴唇和下嘴皮,中间有块条石向外伸展如同舌头,整个酷似狮子张着的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便被当地人们称为“狮子口”。

(三)龙滩

位于穿洞村与双山村交界处有一处常年出水的天然大水井,这里群山连绵,植被丰茂。阳光映照着四周的山峦,一片宁静安详,多年来这里一直被当地人称作“龙滩”。

自然景观

(一)穿洞

穿洞属于一天然溶洞,常年有水流出,位于穿洞村九组陈家寨,连接双山村、九龙村至犀牛村龙井口,洞长约15公里,洞内高约6米。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春节期间常有附近村民在洞内唱山歌、搞文娱活动。2005年10月,由贵州智琪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贵州巨日影视公司投资,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参与联合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夜郎王》在此处取景。

(二)老虎洞

老虎洞位于穿洞村八组余家梁子,属一天然溶洞,洞口直径约2米,深度不明,因山下有巨石天然叠成之洞,传说为老虎栖息之地,故称老虎洞,山以洞为名。这里巉岩峭立,树木繁茂,石洞幽绝,霞光映照,景色甚佳。

(三)祭山坡

祭山坡位于穿洞村八组,海拔约1900米,属于穿洞村海拔最高的地方。祭山坡风光旖旎,这里视野特别开阔。不仅可览全村景色,还可把南开乡街上、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增力村等地风景尽收眼底。

(四)六棱坡

六棱坡位于穿洞村三组,因坡上有六个棱角而得名。坡上生长着大量红杜鹃、白杜鹃、青松等,每年端午节,村民喜好到此处游玩。

古树红豆杉

红豆杉又称紫杉,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秋天会长出樱桃大小的红色豆型果实,故而得名。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极为稀少,因此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1994年,红豆杉被国家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位于穿洞村四组箐脚有一棵高大的红豆杉,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由钟山区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于2023年挂牌,树龄190年。此株红豆杉,树干巨大,古朴斑驳,靠近根部区域布满苔痕,岁月的痕迹一眼可辨,而今依然腰身挺拔,枝叶苍翠,透露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山风习习,站在树下欣赏这株古老的红豆杉,仿佛在聆听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讲述他经历的沧桑岁月。

苗族唢呐

苗族唢呐是以喇叭、吹管、哨嘴、音孔构成的,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木制吹管乐器之一。苗族大唢呐是以头堂、二堂、三节子来区分,乐器的材料多以泡桐树为主,哨嘴是用麦秆做成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苗族唢呐曲目属于口头传承,没有文字和乐谱的记录,它既融入了本地区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成分而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综合性很强。所以,苗族唢呐曲牌丰富,题材广泛,它以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古朴而流畅的曲目反映了苗族同其他民族杂居的关系,也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信仰。据现龄56岁的穿洞村五组苗族村民罗凯冲介绍,苗族唢呐在村里一直有着很好的传承,主要是丧事场中,必定会吹奏唢呐。目前,村里会吹唢呐的苗族同胞主要有罗凯冲、陈德贵、陈贵明、祝贵江、祝贵良、祝贵文、祝贵红等7人。

手工传承的艺术——苗族蜡染和刺绣

苗族的刺绣,也称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和苗族文化最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针线活”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族的刺绣最具传统风格,原汁原味,精美绝伦,反映在服饰和其它工艺作品上很具有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等针法,运用了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出了苗族创世的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的苗族独有刺绣特色和艺术文化。苗族自古历经苦难,苗族的“针线活”是苗族人的绝学,是苗族服饰的集中反映。苗族的“针”和“线”是苗族的衣食之源。用苗族“针线活”制作的手工艺,纯生态,最传统。

苗族的蜡染技艺,在古代与扎染、印染并称为我国三大印花技艺。在众多的传统工艺中,许多印染已经可用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唯有蜡染只能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印制,这就是蜡染的魅力。苗族的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主要产品多为生活用品,如:女性服装、床单、被面、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苗族的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所用图案造型生动,活泼流畅,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据目前仍然在使用苗族刺绣和蜡染技艺制作服饰的穿洞村五组苗族村民陈龙秀介绍,目前村里30至60岁的苗族妇女都会苗族刺绣和蜡染技艺,一般在跳花节、赶集日,或者重要的节庆日子里苗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穿用刺绣和蜡染技艺手工制作而成的各种服饰。但穿着也有一定讲究,比如裙子,未婚女青年穿的是短裙,已婚女青年才能穿长裙。

产业发展

村里产业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烤烟,养殖业以猪及家禽为主。2017年7月,水城县广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穿洞村七组成立,共投资100万元。目前,建造蔬菜大棚152个,占地36亩,露天32亩,经营面积94.57亩,涉及农户70余户,修建化肥及农用具储放屋共三间,约80个平米。建造鱼塘两个,占地22亩,主要喂养草鱼、鲤鱼、花鲢鱼、马虾,共计两万余条。修建圈舍3050平米,共计110间,占地4.57亩,喂养百余头猪,圈舍附带有办公区域、粮食储备区域及卫生间共计13间,约215个平米。农场周边种植有柳树、柳沙树、木姜子树、核桃树、樱桃树等,共计3000株。广辉合作社在将近5年的经营期间共带动贫困户20户90人,带动周边非贫困户15户60人。

水淹坝变蔬菜种植基地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河水穿过一个天然形成的岩洞后流入地下暗河,穿洞村因此而得名。这条河滋养着两岸土地的同时,也在每年的汛期给两岸的庄稼带来灾难。穿洞村七、八、九组沿河两岸的200多亩肥沃的土地被撂荒多年,这片土地也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为水淹坝。既是法人代表,又是穿洞村民兵连连长的胡仁辉觉得水淹坝地形平坦、水源好、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撂荒了非常可惜,于是在他和村里钟世国的带领下,于2017年7月成立水城县广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在水淹坝流转了20多亩土地,陆续修建168个蔬菜大棚,种植青菜、小白菜、芹菜、芫须等。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水城县广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请钟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授课、胡仁辉和钟世国现场教学的方式,村民们很快就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仅2019年,该合作社就培训村民64人,其中28人是贫困人口。村民有了技术,找工作就不用愁了,生活也有了奔头。

2020年以来,水淹坝这里作为党建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这片200多亩的水淹坝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一个个大棚里长满了绿意盎然的蔬菜,养猪场的猪圈里小猪正在抢食,鱼塘里的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幅循环生态农业的图画展现在眼前。村民们用菜叶喂猪,用猪粪种菜,经过专门处理的猪粪还可以喂鱼。村里还在河的北岸形成了坝子里种蔬菜、半山种植烤烟、山顶种植核桃的产业布局。(图/文 王华、吴姗、袁太相、邵大明、谢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