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小”与“大”|创新发力,小企业干出“大名堂”

图片

  新华社天津11月15日电(记者李亭、郭方达)走进位于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的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议锋指着最新出炉的储能产品样机,信心满满。“我们正在开展小试,马上准备中试,离产业化更近一步了!”

  作为天津大学教授,王议锋在特种电源、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从注册公司,到拿到订单和融资,再到产品顺利面世,王议锋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这让曾对创业“打怵”的他很是惊喜。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常被称作“死亡之谷”。

  王议锋回忆道:“在高校中,我们的科研目标并不是聚焦到一点,而是多点齐头并进,因此在进行产业化时,赛道的选择是首先面临的难题。”经过慎重的调研考察,恩特能源选择了工商业储能领域。“储能市场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我们对自己的研发能力、技术储备有把握。”王议锋说。

  赛道选好后,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如何降低产品成本、资金从何而来……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

图片
  图为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部分金融机构签约。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了解情况下,天开园搭台,各类科创基金和产业投资紧跟,企业获得了1100万元股权融资,又找到了解决应用场景和订单问题的产业链下游企业。随着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一家“小而美”的科技型企业已初具规模、加快成长。

  同样在天开园茁壮成长的“科创新苗”还有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走进公司,一罐乳白色的胶状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公司的拳头产品纳米纤维素,可应用于食品保鲜等领域。“才不到一年,我们的科研成果就实现了产业化。”公司董事长刘朝辉说。

  作为首批入驻天开园的企业之一,永续新材料曾夺得多个园区“第一”:首个获得合同订单并开发票,首个获得银行科技贷款,首个取得专利预审资格备案,首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刘朝辉透露,目前,他们在果蔬保鲜、玻璃隔热、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等领域已签下多张订单,预计年底订单金额能超过2000万元。“天开园帮我们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真正驶上了快车道。”刘朝辉说。

  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自然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刘朝辉说,他们已与券商等机构深入接触,力争成为天开园首批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

图片
  图为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天开高教科创园管委会宣布在天津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天开园科创板块,首批推荐148家企业完成挂牌入板,天开园优质企业距离资本市场的距离更近一步。

  作为天津市重点打造的科创高地,去年5月成立的天开园已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截至10月底,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累计注册企业2000多家,入驻企业近1300家,其中大部分是民营科创型小企业。

  “天开园将引导更多的资源聚集,创新支持政策,为园内的科创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成长壮大。”天开集团董事长张雪颖说,“我们计划到2030年,打造3至5个与高校优势学科内涵关联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图片
  图为天开科创专板启动暨首批企业挂牌仪式现场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强化政策聚焦、资源聚集、服务聚力。数据显示,天津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达5534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昂首阔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毛振华

  记者:李亭、郭方达

  海报:实习生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