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磊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75年来,普洱市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传承保护亮点频出,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秀美画卷正在新征程上徐徐展开。
民族团结文化蓬勃发展
普洱市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精彩纷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和“万花筒”,有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中国现存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娜允古镇……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47项,代表性传承人1438人,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数据库,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4个。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不断创新,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杂居村寨的“宾弄赛嗨”传统活动,创新发展为族际交流、群众交往和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并在全国推广。先后与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临沧市和昆明市共同打造了3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墨江、镇沅、江城、澜沧、西盟、孟连6县与接边州(市)的相关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彝剧《秀水河边》入选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摆出一个春天》还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舞蹈类奖项,并在2022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亮相;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民小组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包含口岸文化站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81个。澜沧县糯扎渡镇大歇场公共文化空间被评为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好用好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开展“三下乡”“文化轻骑兵”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大会、深圳文博会、云南文博会、新疆茶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普洱“牛体彩绘”“哈尼摸你黑”精彩“出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功打造了茶咖主题书店、新型茶文化空间等创新型场景,成功打造了“香遇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 优化“文化珍珠链”工程,用好用活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等奖励扶持机制,成功申报云南省“艺术家第二居所”2个。以民族团结文化、生态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绝版木刻文化“五朵云”为依托,推动普洱市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新型业态的全面培育,现已有网红打卡点338个,免费取景地63个。《景迈有嘉木》《景迈山之歌》等作品反响强烈,《时间的味道——普洱茶仓储实践》等出版物入选“滇版精品工程”。《象来象往》获得2023年泛北部湾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普洱·茶马古道”专场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综艺频道播出。在上海、北京、郑州三地举办了“世界的普洱 中国的茶——山海情深·景迈山主题摄影展”巡展。
文化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强
2023年9月17日,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共有世界遗产1项,“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挖掘“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地域优势,把握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和景迈山申遗成功两大机遇,打造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牛油果等城市名片,启动实施“我们的‘一带一路’全球国际传播计划”和“中老铁路行”东盟媒体团采访活动,先后有来自意大利、日本、俄罗斯、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的近100名记者到普洱采风采访,深度体验“绝版普洱 香遇世界”的生活。持续举办中国(普洱)国际咖啡博览会、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绝版普洱的故事。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景迈山申遗成功为契机,联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国际日报》《经济学人》《每日邮报》等千余家境外媒体对景迈山申遗成功进行报道,达到了“现象级”国际传播效果。成立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普洱分中心,制作推出《你想了解的普洱》《一杯咖啡的跨境之旅》等特色短视频,面向海外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普洱文化对外的影响力。《2023年中国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建设报告》中,普洱市位列地级市前二十强。
文旅融合日渐深入
用好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8.2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9.43亿元,体量增长3.58倍。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音乐+旅游”“非遗+旅游”,推出乡村、文博、非遗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4条,“周末游”“研学游”线路17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探险旅游精品景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那柯里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老达保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相约西盟永俄文化之旅”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澜沧“村晚”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榜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紫金社区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墨江“村晚”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景迈有嘉木》入选“戏剧中国”2023年度音乐剧类最佳剧本,推动文化和旅游互促互融。
(来源:普洱日报 记者:廖智若愚 编辑:罗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