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7度,喀什棉树起优质新“地标”

图片

“北纬38度”是一些西方国家向消费者宣传的优质棉花产区坐标。但是,在全球棉花市场语境中,这绝非独一无二。

比如,我国南疆喀什地区——北纬37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每逢4至10月棉花生长期,喀什日照时长最大值可达15小时,最小值也有11小时。阳光充足,提高了棉花产量,也有助于棉花纤维发育得柔软且有韧性。后者是判断纱线强度和织物质量的关键指标。

记者14日从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了解到,眼下,喀什棉已启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地标’产品认证为期3年,接下来产品的成熟度、稳定度、市场接受度等各方面都会被纳入考量。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喀什地委副书记孟庆源告诉记者。

这一步蓄势已久。

3天前,上海市纺织协会、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发布的《喀什优棉团体标准》开始实施。2天前,国民内衣品牌上海“三枪”集团商定准备设计开发的“喀什优棉”产品。明年3月,该产品或将进入“三枪”订货系统,挂“喀什优棉”吊牌,在千余家零售终端展示。不久前举行的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上,JUDYHUA品牌以“喀什优棉”为载体进行设计,向时尚界展示新疆棉与高品质服装融合的可能性。同时,以育种、推进优质喀什棉规模化生产的新疆智慧棉花研究院,正由沪疆两地推进落地。

可以说,“喀什优棉”正被一步一步打造成一个品牌,打开国内市场。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朱伟明说:“如果进展顺利,国内大市场将助力‘北纬37度’在更大的场域中形成与‘北纬38度’比肩的知名度,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亦是产业援疆的一种有益探索。“我们在‘喀什优棉’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加大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从而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我认为这也是产业援疆的底层逻辑,探索把后方的市场端和受援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应当地所需、发挥最大作用。”孟庆源说。

图片

品牌意识

品牌不是一句口号,它对应言之有物的产品。业内有一种说法“中国棉花看新疆”,尽管新疆棉在国内一直颇有受众基础。但“新疆棉”的定义宽泛,从未以品牌形式精准靶向消费者。

要打开市场,首先要“正名”。于是,有关“喀什优棉”品牌建设及营销推广的框架思路逐渐形成。实施路径分为“三步走”:其一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喀什优棉”;其二建立“喀什优棉”育种技术及专用商标标准;其三策划落地“喀什优棉”时尚活动,与品牌开展联名合作。

不过在新疆,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南疆阿克苏、喀什地区,其中阿克苏地区是长绒棉的主产区。为何首推喀什棉?记者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一份学术报告中查阅到,过去3年,气候变化使喀什地区长绒棉发展迅速。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所长绒棉团队曾在岳普湖县开展高产示范,创出40公顷的超高产典型。该报告认为“未来长绒棉发展应在继续巩固传统产区的同时,发展优势新区非常必要”。

喀什在气候、土壤等方面均具备发展高品质棉花的基础条件。朱伟明认为,需要解决的是当地棉种混杂、农户和企业置换新品种积极性有待提高、科学种植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他解释:“通过上海市场的影响力反向引导棉纺织产业链中上游的面料、纺纱、轧花等各环节积极采购选用‘喀什优棉’,让当地农户和企业看到‘喀什优棉’的良好市场前景。进而引导当地积极采用符合‘喀什优棉’标准的品种并科学种植、规范加工,统一当地棉纺织种植生产标准意识。”

 “喀什地区有自然资源禀赋,棉花品质能够与全球优质棉花比肩,这是我们两地教授、专家充分论证过的。至于匹配禀赋的能力,需要我们两地通力合作,‘跳一跳’能够得到。那么看准了就抓紧干,用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质量。如果喀什棉闯出来,这套经验可以复制到新疆全域。”孟庆源说。

“喀什优棉”的品牌化之路开局不错。上海时装周上,它与设计师品牌的合作登上美国《VOGUE》杂志上海时装周专刊封面。“设计师在时尚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当他们开始研究喀什棉花,就会引发‘为什么要研究’的话题。在这个话题引领之下,我们推出喀什棉与‘三枪’的实验性合作,观察当我们把喀什棉真正变成普罗大众的穿着,市场反馈如何。”朱伟明说。

图片

质量底线

品牌的基石始终是质量。

《喀什优棉团体标准》为规模化生产“喀什优棉”产品制定了规范。以“喀什优棉—长绒棉技术要求”为例,该标准对马克隆值(反映棉花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含杂率等关键量化指标做出明确规定。标准制定组长、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汪军解释道:“只有达到‘优秀’的标准,我们才会把‘喀什优棉’的吊牌挂在棉纱制作生产的衣服上,向消费者广而告之,这是产自喀什地区的好棉花。”

在喀什棉的产地,科技赋能火热推进。“喀什优棉”正在申请的“国家地理标志”是品牌进一步传播甚至国际化的重要一环,这意味着产品从此有了产地坐标。目前坐标所在的实验田由新疆智慧棉花研究院“深耕”,重点解决棉花种子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的难题。

 “气候环境变了。新疆的水主要靠冰山雪水融化,以前叶尔羌河有枯水期,但现在水资源相对充沛一些。喀什地区的日照和无霜期更长、风速相对均匀,加上水资源的变化,这就需要培育出更适合地区环境特点的棉种。”新疆首席棉花专家、新疆农科院研究员李雪源解释,比如长时间日照会增加棉纤维的含糖量,易引发虫蛀,因此棉种培育上是否能避免这一问题成为关键之一。

规模化生产中,棉花打顶、采摘一般由机器完成。“打顶的目的是让棉花生长整齐,以便后续的机械采摘。但机械采摘和人工采摘存在差异,人工采摘更精细,杂质含量较低;机械采摘时有时会连同叶片一起采下,增加了杂质含量,这对棉花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他说,这也需要研究院在生产管理方式上进一步细化,当机采占比变高,怎么让棉花少含杂质等。

目前,新疆智慧棉花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已基本组建完成,正推进至注册阶段。

刚刚结束的第七届进博会上,“喀什优棉”项目团队成员偶遇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中国行销经理,得知一个信息,“美国期待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这让团队有了紧迫感,市场分秒必争,而消费者总为好品质和好故事埋单,“喀什棉的突围要一鼓作气,也要被更多人看到”。

  作者:苏展

文:苏展图:采访对象供图编辑:张晓鸣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