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杨艺茂 乐山观察 冷润雨 摄影报道
11月13日,乐山市沙湾区沫若剧院,文学大奖、艺术大奖、新人新作奖等25部获奖作品亮相。
其中不乏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的中篇小说集《霞满天》,作家龚静染创作的长篇非虚构《昨日的边城》,作家彭学明创作的长篇小说《爹》等经典大作,也不缺川剧《变脸》、舞剧《屈原》等艺术精品。油画《丝路晨光》等新人新作更让人眼前一亮。名家大作与新人新作共同呈现,折射出传统与新潮、经典作品与未来创作力融合发展的乐山文艺特色。
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戏剧曲艺……时隔6年,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在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名重生。作为以乐山市人民政府名义颁发的全市文艺类唯一综合性奖项 ,评奖触角向多个领域延伸,一批新人新作扎堆涌现,为乐山文艺发展添灵气,也让乐山打造文化强市增添一份底气。
为文学大奖获得者颁奖
发挥名人效应
名家大作共促新时代文艺发展
当天,“人民艺术家”王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刘进等近百名文学艺术名家齐聚乐山沙湾,他们都为郭沫若文学精神而来。
乐山有名人,郭沫若最具代表。
1892年,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在此。郭沫若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留下了3000多万字的珍贵文化遗产,涉及文学、史学、考古、翻译、书法等众多领域,是中国二十世纪百科全书式人物,并为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文艺工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有深远影响。
“郭沫若在学术、诗歌创作、戏剧创作等方面成就很大,这次奖项评选其实是对郭沫若先生再次表达怀念和敬意。”王蒙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既是表达怀念和敬意,更为传承与弘扬。如何持续发挥名人效应,擦亮沫若故里金字招牌,如何持续丰富完善沫若文化内涵外延,如何为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一直思考的新时代文化发展命题。
记者了解到,郭沫若文学艺术奖设立于1989年,前身为“峨眉山文艺奖”,到2017年,已举办7届。此次是时隔6年,更名重启,首次真正跳出乐山,大规模面向全国评选。
“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讴歌、为时代抒怀,全方位展现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风貌、新气象。”谈到重启以郭沫若名字命名奖项,乐山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刘进看来,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本身就是对沫若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气度的传承。
当天,改编自郭沫若戏剧的经典巨制舞剧《屈原》获得艺术大奖,再一次深情上演。“郭沫若文学艺术奖奖项评选,能唤醒更多人的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陈智林评价道。
根据郭沫若戏剧改编的舞剧《屈原》在颁奖现场上演
予以精神激励
激发文艺创作生生不息
“文学奖是对写作者的一种精神鼓励。”当天,作家龚静染凭借《昨日的边城》荣获2024郭沫若文学艺术奖的文学大奖。作为一名乐山本土作家,龚静染一心想透过对马边小城的历史呈现,传播乐山文化。
在阿来看来,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对郭沫若经典作品的阅读。今天的写作就要从这种阅读中汲取初心、艺术的原本精神。“青年、儿童、生命等一切事物都是可爱的,这也是一种新力量。”王蒙坦言,希望郭沫若文学艺术奖能持续不断激发大家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当天的获奖作品中,新人新作席占8成,汇集成当代文艺创作的新力量。获奖者熊火花说,作品油画《青山守护者们》是在自然采风中创作,想直观地传递表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将继续创作出更多表达乐山文化内涵的作品。
“此次评奖是对年轻人在创作上一次教科书式启迪。”陈智林说,要在传统基础上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深入创作,由衷地希望借评奖以点带面促进我国的文学、艺术、戏剧事业的长远发展。
今年10月,乐山马边本土电影《阿莫阿依》入选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推荐影片名单;乐山《英雄》《漂亮新娘和她的姐妹们》 等作品亮相全省摄影艺术展;日前,乐山市青年演员刘九江主演的川剧《韩琦杀庙》问鼎全省大赛……
近年来,乐山广大文艺工作者根植嘉州文化沃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希望以郭沫若文学艺术奖为契机引领国内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乐山市文联副主席王璇介绍,奖项评选或将激励更多文化艺术人才创作更多更好讴歌时代、反映生活的精品力作,推动乐山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