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曾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内蒙古自治区“敬老孝星”、2021-2022年度鄂尔多斯身边好人的杨巴图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他是我们看得见的“精神坐标”,是引领向好向上的耀眼“灯塔”。
“安全第一”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对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细热镇敬老院的杨巴图院长而言,更是铭记于心的行动准则。作为一院之长,杨巴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制定并要求全院严格遵守涵盖学习、卫生、财务、食品、安全保卫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带领阿镇敬老院员工每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郑重提出了对待老人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儿女胜似儿女”的高标准护理要求,全院老人都得到了如同亲人般的悉心照料,老人们亲切地称杨巴图为“院长儿子”,这一称呼饱含着他们对杨院长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认可。
敬老院周围空地多且有闲置土地,杨巴图特意请来绿化专业人士进行规划,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对闲置土地进行修整。老人们齐心协力,在这片土地上种植了玉米、土豆等作物。一方面,老人们品尝到了亲手种植的新鲜农产品。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一辈子务农的老人来说,这不仅为他们找到了可做的农事,更是一种休闲乐趣。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老人们还锻炼了身体。老人们对杨巴图院长的举措纷纷点赞,称赞他是“懂我们生活的亲人”。
敬老院的工作比较特殊,老人们配合工作和服从管理方面主动性不高,有时沟通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杨巴图院长深刻认识到这一现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耐心。他对入住的五保老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梳理,深入了解每一位老人的性格、经历和健康状况。这一举措犹如绘制了一幅幅精准的老人生活画卷,让他能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开展服务工作。不仅如此,杨巴图院长还为老人们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一极具前瞻性和关爱性的做法系统记录了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变化,为后续的医疗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他还积极联络医疗机构,为老人们提供体检服务。他的主动作为,不仅体现了对老人们健康的高度重视,更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筑牢了健康防线,成为老人们晚年生活最坚实的依靠。
真诚奉献,银发老人喜笑颜开(高宁 摄)
对于初来乍到的老人,适应新环境往往是一个难题。但在杨巴图院长这里,这都不是事儿。有一次,一位性格内向的李大爷刚入住敬老院,因为不适应新环境郁郁寡欢、茶饭不思。杨院长仔细观察李大爷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了解他内心的不安,通过与李大爷亲属沟通交流,得知大爷喜欢下棋,于是他在敬老院里组织了一场棋类活动,邀请李大爷参与。同时,杨院长安排了两位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老人与李大爷同住,帮助他和侄子女视频通话,逐渐打开了李大爷心扉。在杨院长的精心照顾和关怀下,李大爷渐渐开朗了起来,开始积极参与敬老院的精神文化活动。他拉着杨院长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杨院长,年轻时没有孩子,老了是政府收留了我,杨院长给了我一个家,你就是我的家人,在这里让我有了家的感觉。”2024年9月王争荣老人突然抽搐摔倒在地,头碰到了床沿血流不止,杨院长得知后立马拨打120并陪同来到医院,帮助老人挂号、检查、取药。住院期间一直尽心尽力照顾老人。出院后,杨院长联系院内定点治疗医院,为老人做了进一步筛查,直到身体完全康复。对此,王争荣老人竖起大拇指说道:“感谢杨院长,你比我的亲人都要好。”杨院长还是很多没有亲人五保老人的监护人,老人们隔三差五需要住院,杨院长一直亲自陪同,多年如一日。
岗位平凡,责任重大。“在岗一天,就要坚守一天、安全一天、服务一天”,这是杨巴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十六年来,他把满腔热情和爱心倾注在五保老人身上,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老年人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真情和坚守谱写了一曲爱心之歌,托起了幸福“夕阳红”。(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