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韵味”这东西,虽说是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毕竟没有好的声音底子,再有“味道”也白搭;但有时候,好的韵味能将耳机的听感直接拔高一个甚至数个层级,好的音质+韵味往往能实现1+1>2的效果。今年是final公司50周年纪念,我原以为final会继续在音频新技术上玩点花样,用一些新的“黑科技”加持在高端耳机产品身上展望未来;没想到的是final这次却实实在在玩了一把“复古”,50周年纪念产品final S4000和S5000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声音上,都狠狠致敬了一把自家经典型号。外观方面源自经典的final“棍”式直插入耳系列耳机,声音则更多来自“传说级”耳机的Piano Forte系列——S4000致敬final-Piano Forte lX,S5000则致敬final-Piano Forte XCC。
final 50周年这两款耳机均在日本本土工厂制造,外壳质感极为出色。不论是黄铜电镀工艺的S5000还是不锈钢喷砂工艺的S4000,从腔体到插针再到分线器、插头都有着统一的细腻质感。腔体正背面分别有“final”和产品型号字样,“圆柱”的底面则印着final的品牌logo图案。导管部分很短,口径不小。S4000&5000的耳套是final新研发的Fusion-G耳套,材质比经典的E套更加柔软贴合,且自身带有一定记忆效果,佩戴舒适度和隔音性都要更好。耳机的包装是经典的final白色硬纸盒,内部结构非常简单,上部耳机下部收纳盒&配件。配件方面是final一贯的简单明了,除了标配线材和硅胶圆形收纳盒之外就是三对耳套加一对耳挂,没了。从参数上来看,S4000和S5000是同一套方案不同调音的关系,不仅仅重量和单元配置相同(均为双动铁单元),阻抗和灵敏度参数也极为接近,分别是48Ω、112dB/mW(S4000)和47Ω、111dB/mW。实际测试下来易驱动性方面也较为接近,都属于有一定驱动门槛但不是很高的那种。由于标配的8芯OFC镀银线材均为3.5mm单端插头,并且由于本身调音与原线高度契合的关系,我个人不推荐进行换线。因此,建议使用3.5mm耳机输出有一定素质水准的前端来驱动S4000和S5000。比如凯音、海贝、乐图等单端口做得比较好的播放器,以及一些3.5mm口也能输出扎实、稳定声音的小尾巴。final的“新感性”调音其实从概念上很好理解,就是在新final清晰通透的高素质声音基底之上,与老final强调感性、个性的调音理念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调音风格。这两句话看似简单,想要兼顾素质和韵味做出让烧友接受和喜爱的声音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然只是两三千元的入耳耳机,与动辄万元的高端旗舰相比似乎“定位不高”,但是S4000和S5000确实蕴含着final对声音的用心理解与雕琢,不管4000还是5000,在几乎相同的声音基底之上,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表达,在音色上的取向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双动铁,S4000和S5000的声音密度相比同价位动圈有着天然的优势,而过往经典的全频动铁耳机型号往往具有的优势——较高的润泽度,在它们身上也有良好的体现。这就保证了S4000和S5000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表达方面做到“动听悦耳”有了基本保障。中频厚润而又不过分肥大,人声距离适中,情感充沛;低频量感不多但弹性极佳,下潜表现也可圈可点,完全没有传统理解中动铁单元尤其是数量较少的动铁单元耳机低音疲软的情况出现;高频方面是动铁传统优势,顺滑甜美,延伸出色,解析力虽不是强项但足以出色呈现乐器的质感和声音细节。如同两者的外观颜色对其声音特点的暗示,S4000和S5000的声音区别十分明显,甚至稍有听音经验的烧友可以一耳朵听出它们的差异。根据final官方的描述,两者都采用了新开发的TCS模拟共鸣腔调音系统,该系统“源自音乐厅共鸣混响理念,以final空间声学技术重现如音乐厅现场般的自然流畅乐感”,简单说就是能够从耳机声音之中感受到接近真实的“共鸣”和“混响”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材质和技术手段赋予其不同的音色表达,来实现S4000与S5000迥异的风格。S5000作为定价更高的版本,其自身在音质层面本身并无特别领先S4000的地方,但拥有后者所不具备的华丽音色,和极富空气感的听觉共鸣度。我平时和烧友交流的时候很喜欢用“韵味”这个词来形容耳机在声音素质以外层面的优势,S5000毫无疑问就是一款富有韵味的产品。作为9月深圳展会全场最让我惊艳的一款耳机,当时插在R82上听了首交响,那种宛如置身音乐厅的共鸣感和空气感直接给我听傻了,这塞子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第一次听到final B1的感觉。虽然S5000没有B1那么工整和真实的现场感和逆天的乐器还原度,但在音乐氛围的营造方面却完胜后者。不夸张地说,S5000是一款真正能让你忘记素质、忘记解析、忘记三频而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的耳机。黄铜腔体带来的独特音色,具有黄昏般的醇厚、温暖,以及作用于不同音乐类型时带来的显著音色变化,让人极易沉湎其中。S4000的声音显然相比S5000要“理性”一点,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无味”,只是它的声音个性不似后者那样鲜明。同样高密度+高润度的声音,同样独特的共鸣感,但在音色上没有强调S5000那样的华丽感,而是更加通透和温润。用来听人声,尤其是女声的话会有“小家碧玉”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加上精致的细节表现,个人觉得S4000才是带点毒性的“人声利器”,容易让人“听了停不下来”那种。比起S5000强烈的个性(未必所有人都喜欢),S4000要显得平易近人许多,对于人声流行、轻音乐、ACG等类型音乐会有普适性更好的表达。S5000和S4000的“动铁味”并不特别明显,但仔细听还是可以分辨出和动圈,或者含动圈单元的混合单元耳机的差别。从整体表达上来看,无论4000还是5000都不属于追求“高大全”的产物,它们各自都有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final在官方宣传中很谦虚,称S5000“尤其为爵士、流行人声、残响丰富的乐器重放而打造”,而S4000“尤其为细腻清新女声、流行人声的重放而打造”,甚至没有提及乐器和古典乐的回放。在我看来,这两条塞子尽管不是监听还原的走向,可带着感性的审美用来听古典乐毫无问题,甚至可能从中感受到更多由乐器与音符带来的情绪。尤其S5000聆听交响时的那种宏大、畅快的听感,属实难忘。如果让我大致划分一下,S4000和S5000尽管素质不低,但肯定会被划为“听感”、“乐感”那一类的,毕竟你要是问我,这俩塞子什么地方最迷人,我会说,这该死的共鸣感!所以,S4000和S5000,如果你是冲着“同价位高素质”的标签来选耳机,那我会说你的选择有很多;但你要是问我,3000块什么耳机最有韵味?我大概会鲤鱼打挺般跳起来告诉你,final绝对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