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不凋,青花缘——“忍冬纹”中迸发的美感

图片

(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忍冬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忍冬植物为主题。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虽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注重概括和单纯。唐代以后,忍冬纹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而忍冬纹的基本形态则被卷叶纹所吸纳和传承。


图片

(忍冬纹花枝)


图片

 (莲花忍冬纹)



在南北朝的时候,莲瓣纹和忍冬纹大量出现。爱莲之俗古而有之,诗经中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咏美人如莲花出泥不染,清净高洁。天竺莲花有四种,通常所说的是梵语“芬陀利”之白莲花。此花三时:未敷之时为屈摩罗;敷而将落之时,名迦摩罗;处中盛时,称为芬陀利。佛教中莲花与佛教义理相融,人们欣赏莲花更向往佛教所宣示的无争平和的境界。因而莲瓣纹盛行。考古不断发现大量带有莲瓣纹的碗、罐、尊等陶瓷器实物出土。从众多的出土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莲瓣纹式样大多直接来源于云冈、龙门等石窟的柱基,富有浓重的佛教色彩。


图片

(明代青花折枝忍冬莲纹盘)



《词源》说忍冬实际是金银花,但我们不难发现忍冬纹的形式与金银花不论花朵还是叶瓣都有很大出入。忍冬纹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带来的一种纹样,实际这也并非印度本土的原创,而是从更遥远的希腊传入。古希腊的建筑和陶器中早已出现这种忍冬纹,常常与掌状叶组合适用。希腊的莲花纹和掌状叶纹受到埃及的影响,而埃及的掌状叶正是由莲花纹演化而来。因此,埃及的莲花纹是希腊、印度、中国植物纹样的源头,起初象征太阳。


图片

(忍冬纹铜镜)



由掌状叶演化出忍冬纹,是古希腊人的创造。罗马人继承了希腊艺术的传统,并于罗马帝国时期将西方传统文化传播到了被征服的每一个角落,忍冬纹就在此时被移植到了印度河流域。在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存在着包括忍冬纹在内的许多希腊罗马元素,多用于装饰,最后又随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一同被中国改造。如此漫长的忍冬之旅,展现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


图片

(希腊建筑中的忍冬花纹)


忍冬纹正是因为具有波形弧线相适应的特点,合乎形式美的曲线,并富有节奏感的排列。因此成为西方古典传统纹样,盛行于欧洲。自从中国引入忍冬纹之后,生动 的图案便日益丰富了起来,忍冬纹激发了合乎中国审美的新装饰样式形成。


忍冬纹形态变化多样,绵延不断,似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轮回。因此常与莲纹相伴。看到莲花纹和忍冬纹,感慨中西差异在这一刻消失。


图片

清雍正 粉彩忍冬纹斗笠碗

尺寸 直径12.8cm

成交价 RMB  471,500

北京中汉


图片

清乾隆 斗彩寿字忍冬纹盘

尺寸 直径21cm

成交价 RMB  289,575

佳士得香港


图片

清雍正 五彩忍冬纹盘

尺寸 27.1cm

成交价 RMB  251,700

香港蘇富比


图片

清雍正 青花忍冬纹杯 (一对)

尺寸 直径7cm

成交价 RMB  291,200

北京保利


图片

清乾隆 青花如意忍冬纹盘 (一对)

尺寸 直径15.5cm

成交价 RMB  230,000

北京华辰


图片

清雍正 青花忍冬纹杯

尺寸 直径6.7cm

成交价 RMB  230,000

北京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