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斑驳的旧蓑衣、蒙尘却仍不失精致的贝雕、已销声匿迹的藤编安全帽……11月13日,沙子口街道居民姜侯兆满怀激动的心情,向崂山区档案馆捐赠了自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如同一只只时光之舟,承载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穿越历史的长河,缓缓驶向未来。
旧物里流淌着家族记忆
11月13日上午,青岛早报记者与崂山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如约来到沙子口街道大河东社区。
此前便已向档案馆捐赠大量老物件的“热心人”朱敬早也闻讯赶来,轻车熟路地带着一行人找到了今日的捐赠人姜侯兆的老房子。推开院门,目之所及便是用石块垒砌齐整的院墙,一棵桂花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下一方新开辟的菜地里,几株新绿破土而出。虽然房子多年无人居住,但仍透着一股涌动的生命力。
听到响动,正忙着搬运沙袋的姜侯兆立刻放下手中活计,热情地招呼起众人,向大家展示自己收拾出来的老物件。风箱、笸箩、刨子、陶罐、木食盘……几乎每件物品都没有破损,仅是蒙上了一层旧尘,足以见得主人家对物件的爱惜。
“这些都是祖辈父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像风箱、刨子之类的,小时候也跟着大人用过,一直放在老房子这边没舍得扔。”姜侯兆欣慰地看着堆放在地上的老物件,不禁回忆起往事。“过去一件东西用到坏,还要再修修补补坚持着用,现在生活富足了,我们一家人也搬进了新房子,但咱们的根不能忘。”姜侯兆如今已年近七十,今年闲来无事,又觉得不忍让老屋荒废,便找了几位老友帮忙着手翻修,朱敬早便是其中一员。看着家中的老物件,姜侯兆一时犯了难:既担心施工过程中不小心造成损坏,也不知该如何保存。朱敬早便提议,不如捐赠给崂山区档案馆,既能让老物件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能让更多后辈未来了解到崂山过去的风土人情。
崂山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对老物件一一清点后详细记录下来,小心翼翼地运往车上,后续将在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中展出,让人们深入领略崂山风物,感受这份跨越时光的温情纽带。
蓑衣、贝雕见证岁月变迁
在姜侯兆捐赠的一众老物件里,保存完好的蓑衣与贝雕格外引人注目。
草编蓑衣纹理齐整,绳结结实。“这是我父亲留下的,他在世的时候总穿着这件蓑衣去地里干活,质量特别好,六七十年了也没烂。蓑衣里面有咱们崂山人的生活智慧,冬暖夏凉。别看它不起眼,雨天穿在身上不透水,平时当垫子铺着不潮,秋冬还能盖在身上保暖,可是个好东西!”姜侯兆拎起沉甸甸的蓑衣打量着,语气里满是自豪。
“作为曾经家家必备的雨具,蓑衣现在已基本绝迹了。”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文艺智库专家王明伦介绍,与他处不同的是,崂山人编织蓑衣的原材料是俗称“勒子”的一种野草。“勒子”柔韧结实,茎叶油光闪亮,具有极好的防水功能。一件用“勒子”草编织的蓑衣费工不少,因而都比较珍惜。使用完毕须将其晾干,然后挂到闲屋的墙上存放。如使用得当的话可保数十年不坏。编织蓑衣不仅是种“巧”活儿,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作为传统技艺,大都在家族或村落的范围内世代相传,因此崂山会此技艺的人并不多。
沙子口街道戴家埠村编织的蓑衣,曾漂洋过海远销国外,该村也以“蓑衣之乡”闻名乡里。据《崂山村落》记载:大约在清朝道光或咸丰年间,村民们便开始用手工编织蓑衣,并渐渐成了戴家埠人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术。
除了蓑衣以外,一幅“鹤衔山茶”贝雕也让姜侯兆心头暖意涌动。早报记者看到,这幅贝雕栩栩如生,两只仙鹤展翅飞向一簇山茶花,色彩淡雅怡人,隐约泛着贝壳特有的润泽珠光,一旁题字“玉羽红云”。原来,这件藏品正是一段延续近50年友情的见证。“这是1980年我结婚的时候,一位老朋友特意送的,寓意吉祥顺遂,后来就一直挂在家里。”姜侯兆回忆道。
记者了解到,贝壳雕刻技艺诞生自1960年左右,传承自2000多年前出现的“螺钿”技艺,在“螺钿”技艺选材、磨片等工艺基础上,汲取传统国画章法,利用各类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雕琢成浮雕或立体形式的贝雕作品,2022年入选第七批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贝壳质脆,因此对雕刻技艺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泽融为一体,才能成就独具一格的艺术品。
/ 延伸 /
留存城市记忆传承生生不息
“每个老物件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美好记忆,代表着良好家风的传承,承载着年轻人对老一辈人的思念追忆。过去老一辈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他们对新生活总是怀着向往,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品质。我就希望至少能把老物件延续下去,以后能给年轻人讲讲老辈人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崂山祖祖辈辈的历史。”朱敬早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家的老人就有着念旧情怀,所以自己也受到影响,从中学时便对老物件十分感兴趣,后来更是自掏腰包四处收集崂山老物件。两年前得知崂山区档案馆征集老物件的消息后,自己便第一时间联系到档案馆,将这些老物件捐赠出去。“有的事情不能用利益衡量,守住当地的一份情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能做到这些,心里感到很欣慰。”
2022年,《青岛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发布,系统谋划并先期启动10个重点片区(园区)开发建设,包括青岛市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区域——张村河片区。崂山区档案馆以张村河片区改造为契机,2022年以来成立了征集老物件工作专班,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启动了建区以来的最大规模老物件征集行动,筹备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
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旨在留存城市发展记忆,记录家乡发展史、奋斗史,延续乡韵乡愁,传承历史文脉,将成为一处崂山民俗文化征集保存、展览展示、研究教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从理念的提出到具体落实,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打磨,力求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打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
“得知张村河片区改造工程要启动后,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要建一个民俗档案展示馆。为此我们走遍了14个拆迁村、全区5个街道征集一些老物件。收集老物件的工作得到了崂山区广大居民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我们联系沟通捐赠老物件事宜,广泛转发征集启事,还积极提供了大量的老物件,为展示馆打下了坚实的藏品基础。到现在一共收集了五六个门类3000多件,后续我们一定要把老物件的收集一年一年坚持下去,给城市留下发展记忆,留住烟火人情味,让传统文化接续传承。”崂山区档案馆副馆长臧先锋说。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姜丹宁 视频拍摄/剪辑 记者 姜丹宁 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