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陈祝南:文化的传承,从诵读开始

图片

陈祝南正在带着孩子们诵读。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摄

【人物】

陈祝南,女,1982年8月生。现为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龙洲小学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先后荣获“长沙市优秀班主任”“长沙市雨花区卓越教师”等多项荣誉。她善于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研修国学,带领学生养成“爱阅读,善表达”的习惯,为乡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贡献了力量。

【日志】

按惯例写下今日教学日志前,小康(化名)刚离开办公室。他主动跑来找我背诵《朱子家训》。顺利过关后,我朝他竖起大拇指,惹得他“咯咯”地笑。

他依旧不善言辞,但如今自信多了。此前,但凡超过4个字的词组他都很难流利读出来;如今,520余字的古文,小男孩能一口气背下来。

来到这里不过2个月有余,但孩子们对诵读的热情和兴趣逐渐攀升,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坚持,这令我很受鼓舞,也更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学校,我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开上了校门前那道陡坡。眼前的学校很小,但在我看来却是读书的好地方——视野开阔,登高望远,静谧安宁,绿树成荫。

虽然我只是一名受组织委派前来支教2年的老师,但我还是想为这里的30个孩子做点什么——按照既往经历,我依旧把“赛道”定在带孩子们诵读经典古籍上。

我第一时间找到吴校长,他很开心,很希望我们这批支教老师能为乡村学校带来新鲜血液。

经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每天其实很早就被家人送到了学校,但直到打上课铃,才稀稀拉拉走进各自教室。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更是培养记忆力的黄金期,大好晨光付诸东流,实在可惜!

我又找到吴校长,告诉他我愿意承担带全校孩子们晨读的任务。当时他只是抛给我一个问题:“孩子们太小了,坐得住、读得进吗?”

“其实,孩子们天生是喜静的,也是天生爱读书的。”我笃定地告诉他。

做事先做人,我决定先带孩子们诵读《朱子家训》。为每位孩子打印一份,并配个文件夹,晨间诵读就这样开始了。

《朱子家训》字字珠玑,从治家角度谈论了卫生、节俭、饮食、教育、读书等方方面面。我一直坚信,唯有先“修身、齐家”,而后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读书时,我要求孩子们用手指逐字“指读”。

这不是仪式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因为,我们是在“以典籍作舟,与历史对话”。

晨读时分,总有新鲜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们的书页上。孩子们跟着我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懂的字,我们就结合拼音,顺便认个新字,他们也觉得蛮有意思。

我要求他们读,更要求他们背,所以唯有反复读。每天清晨,孩子们都打开文件夹。书声琅琅,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一字一句,沉浸在华夏文明长河。

“陈老师,孩子们太小了,反复去背,这不就是‘死记硬背’吗?”有一次,有位家长很是不解。

“对于语文来说,首先要能记在脑子里,再去探讨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内涵。”我告诉她,先“蓄能”,再“发力”,读书这件事,是急不得的。

身处小学的孩子们,记忆力是极易被开发的。很快,孩子们都能顺利背诵《朱子家训》。

我知道,反复诵读的功效,将慢慢显现出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必须吃完,不然我就告诉陈老师!”有一次,小颖(化名)突然大声呵斥小超(化名),两人很快就要扭打在一起。

我赶紧把他们扯开,只见身边的两个小脸蛋都涨得通红。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下一句是什么?”

两个小家伙被我的发问弄得有点懵,但还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你俩各自找个教室,把这句话大声读10遍,再来办公室找老师。”

没过多久,两人又红着脸来到办公室。不过,他们是手牵手进来的。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劝架方式吧?但在我看来,这就是诵读的意义:文化的传承,从诵读开始;诵读的力量,能让文明延续。

两个多月以来,他们还陆续背诵了《诫子书》、《水调歌头》、《朱熹读书六法》、《药性赋》(节选)、《黄帝内经》(节选)等篇章和段落。

我知道,他们年纪尚小,很难真切领会古人的智慧和古籍的精华,所以并不指望他们有多高深的见解。但声声诵读间,每一篇文字在口中绽放,每一段话在心中生根,孩子们得以感知历史、领略文明,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

而这,终将会在日后投射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品行秉性中;白纸黑字,终究会引导他们带着黑白双色的明眸,去观察五彩斑斓的世界。

而我,也因为要带着更多孩子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所以仍在蓄能,希望在他们心里埋下更多的文化种子。他日,这些种子便能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长成“文化自信”。

两个多月了,每天我必须清晨6点多出发,迎着朝阳一路向西,从城区到乡村。

我很喜欢这样的奔赴——身后的高楼大厦越来越远直至不见,我甩开它们,在一片读书的乐土、净土里耕耘。

2年时光或许很快就会过去,希望他日告别这里时,我能看到自己以绵薄之力为这里带来的变化——声音融入了山野,诵读如溪流般悠扬。孩子们以声声诵读,不负每寸读书好时光。

(文字整理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