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李自成,都是农民起义军的扛把子,纵横大江南北十几年,却都是失败者。李自成的果实,被清朝、吴三桂联合摘取;太平天国运动倒在湘军、列强的血泊之中。
洪秀全失败了,却壮大了汉族武装,为武昌起义胜利创造条件。李自成灭了明朝,却便宜了清朝,含恨九宫山,被农夫打死。
相对李自成而言,太平天国没有良好的天时,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此,太平天国运动能坚持14年,才更显得可贵,更了不起。
李自成起义,大闹中原,明朝是什么情况呢?内忧外患,到了崩溃边缘,大明这艘船破败不堪。
东北关外女真虎视眈眈,清军经常进犯中原。崇祯皇帝拒绝皇太极议和,非要打,明军主力以及财税,都要消耗在辽东战场。
东南沿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者袭扰,明军也要迎战。为了反击殖民者,明朝水师主力集中沿海,难以支援辽东战场。
国内局势更糟糕,大明遇到可怕的天灾,以及因江南官僚的干预,明朝的财税系统陷入瘫痪,朝廷无法筹集粮食、物资,加重了局势困难。
没有银两,明朝就无法巩固边防,无法把女真压制在东北。国内饥荒,流民遍地,到处是起义军,而朝廷却拿不出赈灾款,始终无法搞定农民军。
如此,李自成起义时,他只是众多起义军之一而已,很长一段时间内,崇祯都没把李自成当成主要的敌人。大明的敌人太多、太强,李自成起兵之初,只能算小股流寇。
明末的社会环境,让李自成得以崛起,李自成屡战屡败,多次被俘虏,却很快能掀起更大规模起义。
1638年,潼关之战,李自成的十几万人马,被孙传庭全歼。李自成只剩下18人,逃到商洛山避难。与此同时,张献忠也惨败,已经投降明朝。
区区18人,孙传庭再接再厉,李自成就提前向高迎报道了。此时,清军翻越长城,劫掠中原,崇祯调兵勤王,李自成逃过一劫。
李自成在商洛山一年多,重新杀出来。此时,卢象升因杨嗣昌见死不救,在巨鹿与清军血战而亡。孙传庭与杨嗣昌有矛盾,被投入监狱。洪承畴则督师辽东,准备解围锦州。
崇祯自毁长城也就罢,大明又遇到旱灾,中原连续几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赤地千里。李自成到了河南,流民纷纷投奔,号称百万。
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能起义军又再次掀起大浪,明军处处被动。如此,李自成在1641年拿下襄樊后,建立政权,满血复活。
1643年,再次督师的孙传庭,又差点全歼李自成军团。可惜,明朝的精锐在辽东损失殆尽,孙传庭缺乏粮食,崇祯又盲目催促,孙传庭最终投井自尽。
李自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参与各路兵马群殴大明,最终攻克燕京,崇祯自缢而死,明朝灭亡。不过,李自成能力太差,又无法约束部将,被多尔衮、吴三桂联合击败。
相对李自成而言,太平天国就没有这么好的内外条件,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太平天国兴起时,清朝的情况比明末好很多。除了军队不行,其他方面碾压明朝。八旗、绿营拉胯的战斗力,与明末没法比,但不影响清朝能剿灭太平军。
清朝末年,在财税这一块碾压明朝,只要财政不出问题,军队是可以训练出来。湘军、淮军为何能打?说到底是财力充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清朝财税哪里来?为何不陷入瘫痪,这就不得不说清朝末年的国内外局势了。
英法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没错,却并不想打垮清朝或者说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列强目的是取得通商口岸,与清朝进行贸易往来。
列强侵略清朝,程度有限,范围可控。即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英法也是把战场控制在珠三角和京津一带,迫使清朝议和。
如此,清朝不用担心被列强灭亡,可以进攻全力进攻江南,围剿太平军。再则,清朝对外妥协之后,依靠贸易获得关税,以及列强支持,有了围剿太平天国的本钱。
列强为何支持清朝,而非太平天国?清朝开出来的条件,列强能享受好处。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尊严,且辖区多为清朝“开放”的口岸,故而列强必须帮助清朝,把纸面协定变成事实。
国内局势,清朝也比明末好。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各路起义军纵横大江南北,摧毁了明朝的官僚系统,李自成有了崛起的天时。
清朝末年,除了太平天国起义,没有哪一支起义军能威胁到清朝统治。如此,清朝可以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围剿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始终要面对清军主力。
没有遍地开花的农民起义,清朝国内统治秩序依然能维持、运转。如此,借助征收“厘金”,地方督抚就有了充足且稳定的财政来源,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地主武装,也能发展壮大。
如果说李自成面对的是破败不堪、狼烟四起的大明,太平天国面对的是依然能控制全国的大清王朝,且一直处在第一打击梯队,压力更大。
李自成起义时,崇祯还认为他是小股流寇,没把他放在心上。金田起义时,清朝就一直把太平天国作为最重点打击对象,是心腹大患。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朝可以对列强妥协退让并勾结,湘军可以拒绝勤王,死磕太平军。
太平天国没有李自成的天时,却承受更大的压力,以一个割据政权的形式占据江南一隅,跟清朝斗了14年,这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