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11月22日-23日,香港中英剧团将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呈现改编自《第十二夜》的爱情喜剧《元宵》,带你穿梭回唐朝的广州!学贯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译剧作家陈钧润从《诗经》中汲取灵感,运用他极高的中文造诣,将一句句莎剧经典对白转化成本土语言,无缝衔接至古代唐朝,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喜剧体验。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称赞这部剧的成功本土化改编,盏鬼非常,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三度复排:超越时代的才情
中英剧团分别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过《元宵》,首演至今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个世纪。
1986年《元宵》在香港艺术节面世,由时任中英艺术总监Bernard Goss执导,张可坚、李镇洲、龚国强、罗静雯、郑宝芝出演主角。当时给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艺文界带来极大冲击,也成就了一出翻译剧佳作,令香港观众耳目一新。
2000年《元宵》由古天农担任导演,卢智燊、刘浩翔、周伟强、彭秀慧、罗静雯参与演出,每一位都是当时剧坛新星,如今已经成为本地舞台剧界十分有影响力的演员。
2024年,新生代中英演员将重新演绎《元宵》,前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英国导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继《初见》后再度为中英剧院的演出担任导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剧迷心中的中英剧团经典。好的剧作,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
有趣又妙绝的剧本翻译创作
担任《元宵》改编及粤语作词的已故“鬼才”陈钧润(Rupert),被誉为改编与翻译剧界中的殿堂级人物。作为他的出道之作,他在《元宵》里大胆而崭新的风格在上世纪80年代的剧坛引来巨大的文化冲击,而他亦在肯定与批评中逐渐发展个人的写作风格——以文字贯通中西、穿梭古今,滋养了数代观众。
在《元宵》中,陈钧润将中国古典哲学、诗学精神化入这个西方剧本,令剧中的宿命感更加强烈,也保留了莎翁剧作悲剧与幽默相交织的艺术深度。他将故事时代背景由英国都铎(Tudor)转换至中国唐朝的广州,民风相对开放的朝代,适合出现一见钟情、女扮男装、错点鸳鸯、烈女追求真爱的剧情。
陈钧润十分了解粤语的两个层面:一是带有唐宋风格的古语音韵,二是民间的通俗口语,所以翻译成粤语时而文雅古典,时而流俗巿井,此粤语之雅与俗呈现在不同人的语气上,即见不同人的身份与教养,把《第十二夜》中贵族平民的不同以粤语呈现出来,两者往往配合得天衣无缝,制造一种雅俗共赏的语境,使原著中的文艺诗意与喜闹氛围都得以再现,足见陈钧润在拿捏翻译的分寸与平衡上别具一格。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忘记,艺术的初衷是触动人心。而中英剧团的《元宵》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爱、关于梦想、关于挣扎和追求的故事,永远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