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大家谈|俞祖华:沂蒙精神的“交融”与“结合”

图片

图片

沂蒙精神的“交融”与“结合”

□ 俞祖华

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表述确定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相比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其他伟大精神,沂蒙精神的最大特质特色在“交融”,在党群、军民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可以从“结合”这一视角审视沂蒙精神的生成、内涵与践行——从“两个结合”视角深层剖析沂蒙精神的生成机理;从党群军民结合视角深度把握沂蒙精神党政军民紧密团结的交融特质;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视角深入推进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

源头活水:沂蒙精神体现“两个结合”

沂蒙精神是一脉川流不息的文化长河,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其生成体现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分支,其直接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沂蒙精神的承载者不断体悟、坚守并践行这种初心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历史使命;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人民主体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为“群众党”,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1939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的指示》,强调只有深入群众工作,才能坚持山东与苏鲁战区的抗战,创造我们伟大的力量。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党的群众路线终于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在山东老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培育了沂蒙精神。1943年10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群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党与非党群众的关系问题,是革命力量的源泉问题,也是马列主义最基本的问题”,强调党“必须保持与群众最密切的联系”。当时山东党组织提出的群众工作口号,如“反对对群众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好的支部一定是团结群众的核心”等等,就渗透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齐鲁风情、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沂蒙精神的两大承载主体而言,党政军各级机构的党员干部深受“民为邦本”“事因于民者必成”“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地之大,黎民为先”“得民心国家必安,失民心国家必危”的民本思想影响。彼时,《大众日报》就曾撰文强调,巩固新解放区“最基本的问题是争取多数人心向我”。广大人民群众则深具精忠报国、知恩图报、笃实宽厚等优良民风与革命传统,当年率领干部团来到山东根据地的徐向前在《齐鲁烽烟》中谈道:“鲁中南的沂蒙山区,群山巍立,气势磅礴,象征着山东人民的强悍勇敢、质朴坦荡、凛然不屈的性格。”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江华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在历史上山东有着反帝反日的民族斗争的优良传统,民众具备着强悍的英雄气魄……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着国家民族进行着英勇艰苦的奋斗。”

图片

实践要求: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制胜法宝,在于始终“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党靠群众工作这一“看家本领”打下江山,同样靠群众工作实现了长期执政。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落实群众路线、赢得人民支持的经典样本,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诠释。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成的沂蒙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影响与恒久价值。

从空间维度看,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属于沂蒙的、山东的,又是属于全国的、中华民族的,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时间维度看,它渊源于传统、生成于当年、传承于当下,且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如一脉清流从巍巍沂蒙流出,它汇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大江大河”。它的生成具有地域性,然而其启迪关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是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之基的“国之大者”,因而“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高度概括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肯定了沂蒙精神的崇高价值,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深刻阐明了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其时代背景是当时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首先,坚持人民立场“不能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观点方法,以人民作为党实现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联系群众作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其次,坚持宗旨意识“不能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以人民为师,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尊,把“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具体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小众,把服务工作具体到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一件件小事、实事。

再次,坚持群众史观“不能丢”,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并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潜能与社会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并努力践行沂蒙精神。只要我们党像当年努力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那样,千方百计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像当年带领人民打江山、帮助人民“翻身得解放”那样,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像当年各级党组织对老区群众饱含深情那样,时刻把群众的疾苦、需要放在心上,人民就会像当年的沂蒙儿女那样“相信共产党”、像当年的支前民兵那样“跟着共产党走”。

沂蒙精神永不褪色。百年大党曾经在昔日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靠着沂蒙精神所揭示的党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交出了革命战争年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时代课题的合格答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在回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课题中再创新的成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