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假黄金,不能光让消费者擦亮眼睛

全文110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假黄金问题严重,市场上出现掺铜、银、锡等金属的低纯度黄金,甚至纯假黄金。

02消费者在购买黄金时,应保留发票、收据,并通过合影、拍摄视频等方式确保商品与商家对应。

03由于黄金鉴别门槛较高,消费者举证难度较大,假黄金给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失。

04为此,有关方面应畅通受理消费者投诉渠道,深挖造假产业链,依法调查和严惩售假商家。

05同时,监管部门需将线上平台作为监管重点,平台方面需积极配合,清理和惩戒乱标“足金999”等行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黄金也能注水?据媒体报道,一名消费者拿着一个月前购买的足金999手镯,去一家回收店准备卖掉,手镯剪开后,中空部分却流出了疑似是水的透明液体,排空液体后,手镯“缩水”2.51克。除了注水,市场上还有掺铜、银、锡等金属的低纯度黄金,甚至还有用各种合金冒充的、不含一点黄金的纯假黄金。记者暗访时就发现有网站用15元一克的铜合金制成首饰和金条,并配以足金鉴定证书和品牌包装,当做足金售卖。

图片

手镯剪开后流出液体,液体排空后,手镯重量缩水。图片来源:新京报

明晃晃的黄金饰品,因真假难辨,让消费者心累。如果消费者出于保值增值的考虑,购进黄金饰品,一旦买到假货,无疑会遭遇惨重的损失。

图片

左侧为NGTC检测结果,中间为造假商家附带的假证书,右侧为假黄金手镯。图片来源:新京报

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是有鉴定证书吗?遗憾的是,只有消费者想不到,没有黑心商家办不到,诸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等象征着专业认证的背书,都沦为造假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置身于骗局环伺之中,连行家都可能难以辨识清楚,更何况是普通消费者了。

以“掺铼黄金”为例,这堪称专家也会“打眼”的假黄金。铼是一种熔点高、密度高的重金属,硬度高于黄金,而每克只有十几元。警方发现,有一个来自福建的生产假金团伙,生产含铼黄金后,装作普通客户,在全国流窜,专骗回收黄金的商家。

更有一些网上店铺公然售假,他们打着“揭秘假黄金骗局”的幌子,介绍新型仿金材质的神奇之处:“这种假黄金切开里面也是金色的,放水里秒沉,吸铁石吸不住,水洗不掉色、不过敏”“持续加热后熔化成金水,过水后又变为金黄色。”并隐晦点出:“有些商家拿它当真金卖,其实这种材料只要15元一克……”

黄金属于贵金属,价值高昂,一旦遭遇虚标纯度、克重,即便是点滴大小都对应着不菲的价格;而且黄金鉴别门槛较高,消费者举证难度较大,因此假黄金会给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失,必须严格监管、整顿。

假黄金的套路越来越深,光靠消费者提高警惕,显然远远不够。有关方面应继续畅通受理消费者投诉渠道,接到线索后各方协同发力,深挖造假产业链、造假团伙,依法调查和严惩这些售假商家。

鉴于每一起造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全国布局,因此也要形成国内协查协办的氛围。同时,对已查获的案例要广泛宣传,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避免再次上当。

此外,考虑到如今线上售假泛滥,监管部门也要将线上平台作为监管重点,这实际也是当下消费者维权的重点难点所在。这也需要平台方面积极配合,对诸如乱标“足金999”、售卖虚假鉴定书、知假售假等行为进行清理和惩戒。只有斩断了各种配合造假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遏制造假的目的。

当然,消费者本身也应该多留个心眼,购买黄金时要保留发票、收据,可以通过将商品与商家招牌和柜台合影、拍摄视频等方式,确保商品与商家对应,便于售后维权。

促进消费不是单纯的倡导,也包括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而这恰恰是监管的责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不断更新执法手段,有效查处造假商家,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