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七千年河姆渡,体悟“阳明心学”,国内主流新媒体走进“东南最名邑”

极目新闻记者 涂梦蝶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浙江宁波余姚,这座秀美的江南水乡,自古是人文渊薮之地,从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到以王阳明等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再到以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余姚独特的文化气质。

11月11日至12日,由余姚市委宣传部与澎湃新闻共同组织的“读懂阳明故里”主流新媒体行走进余姚。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荔枝新闻、四川卫视、扬子晚报、大皖新闻、江西新闻、潇湘晨报、界面新闻、环球网、海报新闻、无锡观察、新浪、百度等知名媒体深入这座江南小城,探访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井头山遗址、丹山赤水景区等地,感受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传承,探索江南名邑的无限魅力。

图片“读懂阳明故里”媒体团

七千年河姆渡,井头山遗址比它早了800年

1973年夏,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为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在河姆渡村北扩建新机房时,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以及鹿角等动物遗骸,这便是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开端。随后,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6700余件文物。这两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包括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编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图片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300年,它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

五十余年来,余姚持续加大对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外延不断得到扩展,围绕河姆渡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图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片记者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到了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井头山遗址又被发现。“从时间线上看,井头山遗址可以说是河姆渡遗址的‘爷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介绍,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800年,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

图片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

2020年,井头山第一期发掘完成,202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第二期发掘正在进行。在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已经出土的数量巨大的海生贝壳、石器、木器、动物骨骼等。石斧、木桨、木锹,这些8000多年前的木器保存完好,仿佛随时能够继续使用。“这是因为井头山遗址文化层深埋于饱水的海相沉积泥土下,没接触空气,也没有被酸性土壤腐蚀。”孙国平表示,出土的大量海生贝壳说明当时人类已经以此为食,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开发海洋的最初足迹。

图片井头山遗址内发掘的陶片

图片井头山遗址内正在修复的陶器

图片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

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版图持续扩大。2022年,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功立项。未来将以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和鲻山遗址为核心,补充纳入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打造具有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价值传播、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特定功能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两个半“圣人”,这里便占其一

阳明古镇、阳明公园、阳明街道……在余姚,王阳明无疑是最负盛名的文化符号。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五百年间,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浸润着他“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

图片王阳明像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冲破了当时程朱理学的藩篱,在明以后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其门徒遍布天下,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其一为孔子,其二就是王阳明。

图片新建伯牌楼

图片王阳明故居内景

走进阳明故居,可以看见大厅“寿山堂”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真三不朽”匾——后世人称“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图片王阳明故居内的“真三不朽”匾额

故居内的瑞云楼是王阳明出生之地。传说在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却迟迟未能分娩。后来王阳明祖母梦见有神人衣佩璞玉,乘着彩色瑞云,伴着天上的乐器仙音将一名孩子交到她的手上,梦醒之时便传来了王阳明出世的消息。王阳明的祖父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便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云”,这座小楼也被称为“瑞云楼”。

图片瑞云楼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中年时,他因正义上书论救戴铣被当权宦官记恨,被贬为贵州龙场驿栈驿丞。贵州龙场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在栖居的山洞里,王阳明逐渐忘记了功名利禄和都城的繁华,潜心思考悟道。公元1508年,王阳明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每个人心中,向外物寻求真理反而是错误的方式,向自己的内心求理才是真正的圣人之理。

图片王阳明故居内的展览

五百年间,王阳明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余姚,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余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示宪儿》,很多宁波、浙江的企业家,案头上都有一本《王阳明传》。”余姚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余姚已将“阳明文化”纳入学校地方特色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开设相关课堂,还专门出了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地方专题教育材料。作为阳明心学的萌发地,把握好、传承好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已经成为余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图片媒体团参观王阳明故居

若无闲“柿”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这是北宋王安石赞美余姚的诗句。据当地人介绍,深秋是余姚自然景观最美的季节。农历十月中旬,走进位于余姚市大岚镇的柿林古村,随处可见高大的柿子树。时至深秋,树叶已经随风而落,唯有已经成熟的柿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

图片古村里的柿子树

柿林村地处余姚四明山腹地,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年产“吊红”柿子20万至30万斤,每年柿子成熟之时,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山村丰收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览、体验采摘。“如果你们早一周来,我们这里的柿子会更多,别提多好看了。”当地村民说道。

图片柿林古村

据介绍,近年来,大岚镇以山村游为景区的战略发展方向,依据不同的季节开发出众多的山村旅游节庆活动,把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但充分挖掘了江南山村民风淳朴、内涵丰富的特色,也让柿林古村的山民们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

图片柿林古村

图片柿林古村

图片咖啡馆窗外的柿子树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古村,感受乡风古韵,村广场前还新建了网红咖啡馆,游客一边品尝柿子咖啡,一边和已有600年树龄的柿树王合影留念。此外,柿子香包、柿子甜品等也备受年轻人喜爱,以柿子为原型的文创产品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图片古村咖啡馆内景

图片成熟的“吊红”柿子

此前,在大岚镇柿子节现场,当地还发布了“柿宝”“茶生”和“樱团”三大旅游IP,分别以大岚镇特色柿子、茶叶和樱花为灵感而设计。据大岚镇旅游办工作人员介绍,三大卡通旅游IP为助力大岚镇发展旅游业而生,今后将成为大岚旅游的“形象代言人”。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