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血糖相关的10大误区,单第1条,90%的人都错了

图片


关于血糖

之前有许多朋友跟我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丁医生,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吗?

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吗?

丁医生,糖尿病遗传吗?

糖尿病一点水果都不能吃吗?

丁医生,只要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吗?

恰好

今天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带着上面这些问题

超级丁医生专门邀请了

南通六院内分泌科主任彭婷瑜主任医师来为大家解密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

图片


误区1
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糖引起的?

真相

该说法不准确,长时间吃太多的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但是它会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影响病情。

图片

分析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引起的,而不是由饮食或生活方式选择引起的。

  •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形成的。


不过糖对糖尿病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 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吃太多糖会导致病情恶化。

  • 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吃太多糖造成能量摄入过剩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并且对于已经患2型糖尿病的人来说也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不利于病情控制。


误区2
二甲双胍会伤肝伤肾?
真相

错的,二甲双胍本身对肝肾是安全的,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需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

分析

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起作用,不会对肝肾造成直接威胁,甚至可能产生保护作用。


不过它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需要肝脏来分解,如果肝脏不能有效地清除乳酸,二甲双胍会导致严重的乳酸酸中毒。


肾脏负责将二甲双胍排出体外,如果肾功能受损(如慢性肾病),二甲双胍会积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所以使用时,应该做好监测,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




误区3
胰岛素一旦打上,就不能停了?
真相

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的缘故无法停止胰岛素,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可以再次转换为口服药物

分析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胰岛素时通常已经出现了胰岛功能受损,所以无法再停止了,这是病情本身决定的。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较好、胰岛素抵抗较轻、能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是可以考虑降阶梯由胰岛素更换为口服药物的,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进行评估:


  • 每日胰岛素需求低于0.25单位/千克体重。


  • 在禁食状态下血糖低于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7.8mmol/L,且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低于6.5%。

  • 胰岛素停药后,其基础水平正常,且经胰高血糖素刺激后,C肽水平比基础水平提高超过50%。


不过由于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只有在病情较为严重、胰岛功能已经严重损坏的时候才会使用胰岛素,所以能重新停用胰岛素的比较少见。

图片


误区4
主食吃得越少,血糖控制得越好?
真相

并不是,主食吃得过少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分析

糖尿病患者的确需要控制每顿主食的量,不仅要控制主食的总量,还要控制主食的质量。尽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玉米、黑米、糙米等,血糖稳定的成年人每天应摄入主食200~300g。


主食是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吃的主食太少,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人体在储存碳水化合物的同时会储存水,吃的主食(碳水化合物)较少,脱水风险也会增加,同时电解质也可能发生紊乱;并且碳水化合物较少时,人体会主动分解脂肪来供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些并发症都有可能威胁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图片


误区5
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真相

并不是,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     

分析

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1/3的患者年龄<20岁,并且我国15岁以下1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20年增长了近4倍


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轻人的患病率同样在增加,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有: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与久坐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家族遗传因素。


误区6
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真相

不是的,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                  

分析

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体重正常的人也会患糖尿病,一是体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有可能体形较瘦,但是内脏脂肪已经在体内疯狂生长;或者本身不爱运动,喜欢喝酒、抽烟,这些也都会扰乱代谢,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而且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肥胖超重的患者更高,这被称为“肥胖悖论”。


因为体重正常却患上糖尿病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代谢问题。不过这个理论并不是说肥胖的人不需要减肥,而是说体形正常的人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对糖尿病这类疾病掉以轻心。

图片


误区7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真相

这是错误的,糖尿病忠者需要适量吃水果,保持食物多样性。                  

分析

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水果、蔬菜、肉类、主食都不可缺少。


水果含有的是天然糖,比糖果和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小,因此可以每天根据血糖情况吃一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比如苹果、梨;哪怕是升糖指数较高的水果,也可以在血糖控制较好的时候小份食用。


而且水果还能提供天然的食用纤维,增加饱腹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所以,糖尿病患者最主要是考虑分量大小,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及其他饮食的量选择合适分量的水果,不会影响到血糖的。


误区8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真相

这个说法不准确。有遗传家族史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但不是一定会患糖尿病。         

图片

分析

糖尿病的发生受到先天遗传因索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的。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0%~80%,也就是20%~80%的糖尿病的发生与家族基因有关。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风险不同:


  • 普通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总体风险为 0.4%,但患者的兄弟姐妹一生中平均有6%~7%的风险;女性患者的子女罹患1型塘尿病的风险为1.3%~4%,男性患者的子女罹患 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6%-9%。


  • 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如果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患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


  • 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素乱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0倍。此外,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所生的孩子成年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为40%~60%。


误区9
糖尿病患者只吃粗粮,血糖会变好?
真相

这个说法比较片面,主食吃粗粮确实相对于精米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但是饮食的关键是均衡,这个说法过度简化了饮食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分析

粗粮,如燕麦、大麦、藜麦、小米和糙米,因为含有纤维、微量元素,且升糖指数较低,确实是糖尿病友好食物:但是它仍然会影响血糖,不同的人对食物的反应也不同,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吃粗粮也会出现血糖升高,所以吃粗粮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必要的。


仅仅依靠粗粮就忽略了控制糖尿病所需的其他关键营养素。

例如:

  • 蛋白质:支持饱腹感和维持肌肉。

  • 健康脂肪: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如鱼油或牛油果)。

  • 非淀粉类蔬菜:提供纤维,对血糖影响最小。


虽然粗粮可以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来帮助控制血糖,但完全依赖它们并不理想。全面的饮食,包括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这将更有效地帮助患者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支持其整体健康。


误区10
吃降糖药,可以不控制饮食?
真相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饮食是血糖控制的关键因素,吃降糖药后也不能忽视。     


分析

南通六院内分泌科主任彭婷瑜主任医师最后说:即使服用了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饮食也会直接影响血糖水平。


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迅速提高血糖,这使得药物难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使得胰岛细胞受损进一步严重,也会增大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进而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发生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也会增大。如果一直不控制饮食,可能最后药物都很难起到控制的效果。


药物与均衡的饮食相结合会更有效。摄入适量的复合碳水化合物、纤维和健康脂肪有助于保持葡萄糖水平稳定,减少对高剂量药物的需求。


降糖药不能取代健康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对两者进行管理可确保更好的长期结果,并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图片

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公益健康科普,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