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工科出身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懂翻译的文史爱好者,更是热衷文物发掘与保护的志愿者。在参与文物保护的志愿活动中,她与南京明城墙的链接也越来越深,并成为南京“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的践行者。于她,这一念起,坚定而执着。她,就是江小宁。
情深 每一块遗落民间的城砖都是宝贝
黑白灰的色调、裸露的砖墙、铁艺的家具、雅致的画作……在酷感十足、时代气息浓郁的家中,60岁的老南京人江小宁侃侃而谈,向记者讲述着她与明城墙的故事。
江小宁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江小宁坦言,关于南京明城墙,她最初的记忆是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久居城南的她,儿时经常和小伙伴去中华门玩,“记忆最深的就是城墙上刻着文字的砖,历经几百年沧桑,砖上的文字清晰可见,非常了不起。”
在工厂做过技术员,在外资公司做过秘书翻译,后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江小宁工作之余喜欢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因尤为喜爱历史文化,她格外关注和参与此类活动。2014年,她加入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主要参与巡查南京的部分文保单位。除了日常的集体活动、定点巡查,她还经常自主巡查。“我特别喜欢‘老’物件,每当我发现一处城砖,就如同发现一座宝藏,每一块遗落民间的明城墙的城砖都是宝贝。我在巡查时就格外留心,发现相关信息就汇报给队里。”
责重 灰头土脸、再脏再累也没什么
身着休闲装,脚蹬运动鞋,外加一个双肩包、一杯水,这是江小宁日常巡查的“行头”。日复一日,她以“家”为原点,以周边地带为半径,在老街小巷中,走走转转,发掘寻砖“新大陆”。
尚书巷围墙
2018年冬季的一天,江小宁途径大光路,在尚书巷菜市场一带,她发现围墙用的几百块砖似城墙砖。为进一步确认,回家后她深入查看资料,觉得它们大概率是明城砖,自此她也加大了在周边“寻砖”的力度。
在小王府巷、剪子巷、石榴村、升州路、淮海路、荷花塘等地,她时常走走停停、仔细查看、多方询问、手机拍照,看到疑似城墙砖,她就深入观察,从砖头的气孔粗细、颜色深浅、密度大小、砖体粗糙度、是否有铭文等进一步确认,如今仅手机保存的城墙照片就有一千余张。
时光流转,在寻砖的日子里,也偶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时。去年,江小宁去太平门附近走亲戚,途经农场巷里的市级文保单位香林寺,她就索性把巷子走到底。没想到,在巷子深处,她发现整座围墙全是城墙砖,至少有三四千块。
荒草丛生的老房子、布满围挡的建筑工地、闹市中人迹罕至的“无人区”……都留下了江小宁的足迹。有时因地面坑坑洼洼湿了鞋、崴了脚,有时被围挡的铁门刮破衣服,有时遭到荒草里的蚊虫叮咬,即便时常搞得灰头土脸,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江小宁也毫不在意,“一周两三次 ,一般下午一早出门,常常天黑回家。一方面责任重,再就是喜欢、有兴趣去做,这些都没什么。”
意远 “颗粒归仓”是对历史的交代
今年7月30日,江小宁持续追踪近4年之久的一处老厂房终于迎来新动态——这处角落里藏着的2万多块城砖,如今终于安以“归仓”。
机床厂院内地面散落城墙砖(上图左下),上面的铭文清晰可见(下图)
时间回溯至2020年12月18日,江小宁照常巡查,在解放路附近原南京第一机床厂院内,在破败的二层楼前,有部分砖头埋在土里,她用手使劲一翻,发现上面刻有铭文。仔细观察,外墙脱落处露出大块青砖,看起来整面墙都是城墙砖砌成!这令她激动万分。“江老师,真的不容易啊,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你能发现这么多城砖。”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队长王强收到她的汇报这样赞叹。经过多方探寻、沟通,她了解到该楼已在规划拆除。随后,她每月都去一两次,疫情期间也没落。
原南京第一机床厂里被拆下、码齐的城砖
今年3月,她发现拆除项目已公示,便第一时间与各方沟通确认。7月30日拆除一早,她就来到现场,当成堆的城砖被一块块码齐,安全地运走,江小宁倍感欣慰,“这是我发现城砖最多的一次,颗粒终归仓,这是对历史的交代。”
从零星的几十块,到成堆的几千块,多年来,江小宁已发现城墙砖两万余块。在她看来,文物通古今,城墙是国家文化自信的载体,需好好传承,“城墙是有故事的,等待我们去传播,城墙是人类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来保护。保护南京城墙,传承城墙文化,从每一块城砖回收开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龙虎网记者 于倩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