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先生,1942年生于重庆市,拍摄故宫近四十年,是国内拍摄故宫最多、最全的摄影师,故被誉为“故宫摄影第一人”。近日,“李少白拍故宫40年”系列丛书第一本《故宫新影:被镜头定格的历史风华》(以下简称《故宫新影》)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大观出版。该书收录李少白拍摄故宫精品之作,不少为首次刊发,并收录了作者关于如何拍摄故宫的心得体会。
用镜头定格沧桑和现代、晨与昏交错的光影,用文字传授积累多年的摄影技巧和经验,《故宫新影》带给我们的是一趟令人流连忘返的美的旅程。
故宫之美,不言而喻
故宫也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二十四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历经世纪的风霜洗礼,承载厚重的年代变革,六百年仍然完整巍峨屹立于世人眼前,金碧辉煌,红墙黄瓦,殿宇楼台,壮观雄伟,令世人惊叹。故宫的整体建筑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外观形制,都是中国古建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它的雄伟,它的壮丽,它的金碧辉煌,它的气象万千,不知被多少普罗大众交口称赞,又不知被多少才人巨匠铁画银钩。在《故宫新影》的“自序”中,李少白写道:“当我每次走进这昔日的帝王之家,驻足凝视这宏伟的古建筑群时,脑海里不禁泛起前人对它的种种淋漓醉墨,静默欣赏后,不免总有些不满足的感叹,我心中的故宫似乎更有其美妙奇韵之处……面对着历经六百年兴衰荣辱的紫禁城,我常常扪心自问:故宫中什么最使我心痴神迷,竟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畅游在故宫这浩瀚历史长河的遗迹里,徜徉在这高墙之下、深宫之内呢?我想了很久,却不知如何表达,于是只有用我的相机镜头去寻找答案。”
李少白
1985年上半年,李少白开始拍摄故宫,“但是,到故宫摄影的人非常多,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而且故宫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拍照。他们抱着不同的兴趣或动机,从各种角度拍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拍了很多年,器材和工作条件都比我好多了。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争强好胜的人,这样一个竞争性强的题材正中我意。我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显露出我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审美。”
李少白说,虽然当时自己对故宫还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想到如何表现好故宫,只是凭借很大的热情开始了故宫摄影,“但当我的镜头从阴暗的宫墙一角对准那片蓝天里的一朵白云时,恐怕我无法躲开太监们那哀怨又充满渴望的目光;当我的镜头对着惨白的青石墙脚下盛开着的一丛黄色小花时,恐怕我拾到了一个至今还未醒转的宫女之梦;当我的镜头对着油漆剥落的宫门上那锈迹斑斑的沉重铁锁时,恐怕无意中揭开了尘封多年的又一条宫闱秘闻……我的镜头在紫禁城里不断游移着,从俯瞰到仰视,从整体到局部,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光线、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寻找着最令我心醉神往的一切。久而久之,我发现我的镜头是这样固执,固执得像梦游者,竟渐渐地忘了故宫的真实;我的视角又是这样的狭窄,窄到犹如针锥,慢慢刺进了历史那沉淀的血脉”。
故宫拍摄,深藏“技巧”
《故宫新影》呈现了李少白众多精彩的故宫照片,一张张充满灵气和诚意的心血之作,将故宫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独家收录了李少白先生关于如何拍摄故宫的数篇“摄影小记”。这些用脚、手、眼、心等共同“写”下的无比珍贵的文字,忠实记录了李少白40年间沉淀下来的摄影技术和经验所得,还把我们带到“现场”,去揣摩故宫何以独特、拍摄故宫的李少白何以独特。无论对于故宫摄影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摄影小记”均可提供十分重要的借鉴。
如在《如何选择故宫拍摄地点》中,李少白就这样写道:“根据我四十年的拍摄经验,故宫有几个特别出效果的拍摄点:一是太和门,从太和门上回看午门,可以拍到整个午门和金水桥、金水河。向右走到太和门角上,可以拍到太和殿和太和殿广场。二是太和殿,从正中拍摄,可以拍到金銮殿龙椅。三是午门,是必须去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拍摄点之一。别看我拍了几十年了,但经常能在这里发现好的视点。在三大殿上面也有很多视点,例如承乾宫、乾清宫广场、丹陛台阶,可以拍出故宫的气势磅礴。要获得高的拍摄视点最好是上城墙。例如从午门上去,往东走回头拍,还可以拍到整片宫殿;沿着东城墙往北走,可以拍摄午门、文华殿和太和殿;再到畅音阁附近,向下可以拍到一些建筑群。东华门的视点也非常好,故宫重要的拍摄点密布宫廷内外。”
此外,如何巧妙运用好光线拍摄故宫、如何拍好早与晚的故宫,以及如何拍雪中故宫,如何拍故宫的门、窗与屋顶等等摄影技巧,李少白都在书中“倾囊相授”。比如如何捕捉故宫内美妙的影子,李少白写道:“很多人都喜欢拍摄晴天里的晚霞、火烧云等,却很容易忽略阴雨天倒影的魅力。下大雨时,故宫地面上会有大量积水,能够产生很好的倒影景象,可以拍摄到太多的好照片。……拍摄影子,要善于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的影子都是不同的,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相机曝光不同,拍摄出的影子也是不一样的,或深或浅。故宫的影子千千万万,进故宫就得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我来故宫就是为了捕捉影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想象力和眼界打开,在故宫中认真想、认真看,就能搜寻到很多美妙的影子。”
历史瞬间,重新昭显
潜心拍摄故宫四十年,李少白用精湛的影像,表达出摄影艺术家对故宫的理解和诠释。在《故宫新影》的“推荐序”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写道:“李少白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法,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眼里和镜头里的‘看不见的故宫’。在李少白的镜头中,故宫并不仅仅是建筑的物质形态,更是一件蕴藏恢宏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他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利用几十年磨砺出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创造孜孜不倦的探求,把自己加到故宫的拍摄画面中去,用独有的理解来表现出故宫的历史沧桑,也拍到许多独一无二的故宫摄影艺术佳品。”
郑欣淼和李少白曾经多次一起拍摄故宫,也看过李少白的故宫摄影展,“他的独到眼光和创作手法总带给我许多意外和惊喜。透过李少白摄影镜头下的一幅幅深宫景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宫廷旧事,逐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每一个沉静物象的后面,李少白都看到了活生生的人。我们仿佛能触摸到数百年来的故宫往事,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宫墙内外的刀光剑影,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些掩藏在雕栏玉砌间的帝王气象,扑面而来;流落在衰草碎瓦间的历史碎片,不期而至;回荡在古井亭阁间的深宫幽怨,诉说不已。李少白的艺术镜头,捕捉到了故宫景象背后的情绪情感,和岁月一同老去的历史瞬间得以重映昭显。”
“历史瞬间的重新昭显”确实有着巨大的魅力。李少白曾经拍摄过一张照片。1992年在他第一次举办“神秘的紫禁城”个人影展时,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先生,就站在这张照片面前十几分钟没有离开。李少白写道:“他是最知名的一个故宫专家,非常有学问,偏偏被这张照片吸引住了,他后来给我出版的《走近故宫》一书写序的时候还提到这件事。照片拍的是一把锈迹斑斑的旧锁,锁上面有‘皇后’两个字。这把锁不仅残缺、生锈,而且有些地方也磨损了,正是因为独特的时间留痕,才引起了单院长的注意。”
还有一次,是在中国申报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后,故宫举办了一场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演出画册上用了李少白的很多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他在故宫西六宫拍的,“就是一个人行走的夹道,我用仰拍的方式表现。这个夹道黢黑幽深,狭长的夹道上出现亮亮的一线天。斜阳照射,映亮一道深红色的宫墙,别有韵味。帕瓦罗蒂先生看到后非常喜欢,说这张照片让他想起来颤抖的指挥棒。这张照片就是一张很明显的光和影组合照片,它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夹道内的光线。但是,这样一个意外的光影成像,让一个世界级的歌唱家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听组委会领导说,帕瓦罗蒂为此兴奋不已,自掏腰包,买了几百本演出画册带回去。当年演出画册500元一本,这可是不少的一笔金额呀”。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