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诈骗手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互联网上一批号称“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骗局层出不穷。某些第三方平台,以消费者委托之名,承诺给消费者代理维权向金融机构施压,恶意进行逃废债,以此向消费者索要高额的手续费、服务费、委托代理费,归根结底均是利用了人们的信任来掩盖犯罪的事实。所以,“反诈”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门话题。
微博钱包充分结合市场情况和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金融反诈普及宣传,积极开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理性消费、防范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助力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金融知识素养环境。微博钱包提醒消费者“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等均是不法分子的骗局。消费者要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不法行为侵害。
一、“诈骗”行为多发,选择“代理中介”要谨慎
许多所谓的“代理中介”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社区(群)等渠道发布虚假广告,谎称可以“100%退款”、“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停息挂账”,并展示大量“成功案例”来吸引消费者。某些所谓的“热心人士”会交流分享“借贷”、“信用卡”逾期处置经验,一旦有消费者表示对此感兴趣,便会落入“中介”的圈套。其声称不会产生任何利息,不会有催收,也不会被起诉,从而收取代理费用。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一些诈骗分子冒充正规平台诱导消费者下载虚假APP,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工本费”等为由实施诈骗。
二、“代理中介的套路” 消费者需警惕
这些“代理中介”套路颇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它们深谙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处理投诉的流程和规则,并且善于抓住平台害怕投诉以及平台合同、营销上的漏洞和弱点,从而围绕现有的规则进行造假。比如:让借款人谎称得了重大疾病住院、借款人“扮演”伤残无业、突发意外等原因未能及时还款。
并且帮助借款人伪造居委村委、医院、国家机关的相关印章及证明材料,以此用来进行虚假证明。让平台无视借款人正在违约的事实。让借款人抱有侥幸心理,利用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向银行以及监管部门施压。
“维权中介”误导、怂恿借款人对平台进行恶意、不实投诉。但平台、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为治理这种乱象,不可能因为“黑中介”代理客户进行不实投诉就给予息费减免,否则就会造成越减越乱、越减投诉越多的局面。黑中介以不实投诉能减免息费为幌子,纯粹为了骗取客户费用,不可能给客户带来真正的好处。
诈骗套路繁多,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注意不要被利用,就能在自己和不法分子之间建起一道防护墙。消费者要做到警惕任何非正规、非官方的信息来源,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与陌生人进行金钱交易,就能够大大降低受骗风险。
三、微博钱包打出多重组合拳,致力于“反诈”工作
近年来,微博钱包持续进行“有网感”金融消保宣传,面向微博年轻用户开展反诈宣传。2023年开学季, @后浪搞钱课堂和@微博钱包官微联合推出#你是个人信息安全显眼包吗?#、#你是什么反诈人格#等反诈微博热搜话题,并结合AI技术设计反诈动态宣传海报,和原创微博钱包趣味反诈物料,立体化、多元化的面向年轻人群宣传反诈以“金融知识大讲堂”、漫画等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不法分子如何为客户设置层层陷阱,坑害客户利益。
针对“代理维权黑中介”,微博钱包借钱服务通过持续结合各传播热点,不断揭露所谓的“代理维权”背后隐藏的秘密,让用户们清楚了解,这些无视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的误导和教唆,不仅给客户带来信用损失、经济损失,还涉嫌构成诈骗、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
微博钱包不仅借助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作为宣传“反诈”的主要阵地,在业务端还利用AI技术,全力打造“反诈神器”。微博钱包·借钱平台日常会基于典型诈骗场景如兼职刷单、门票退款、注销学生账户等,和平台历史数据,对用户进行全面风险监测,对搜集到的风险情报线索快速响应并进行分析,排查定位电诈风险点。对于重点疑似欺诈用户,平台进行人工一对一沟通和干预,降低用户被欺诈风险。
用户金融欺诈拦截部门通过自主开发的“神荼”反诈风险防范系统,建设反诈预警、反诈情报、反诈策略、反诈模型等体系模块,搭配AI反诈叫醒服务,形成完整反诈体系闭环。
目前,微博借钱平台的智能反欺诈系统平均每天识别涉诈异常行为超过150件,累计进行反诈提醒教育10万人,识别并阻断被电诈用户2.5万人,避免用户损失近3亿元。
微博借钱平台提醒各位金融消费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参与“非法代理投诉”等诈骗方式。尤其应拒绝参与编造理由、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非法行为,因为一旦参与就相当于“骗取”了财产,可能会涉及到违法犯罪。金融消费者不要轻信承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清晰识别眼花缭乱的诈骗套路。寻求网络中介“代理维权”是舍本逐末,反而会弄巧成拙。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正常通道被恶意投诉所滥用,必将损害全体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法“代理维权”“代理退保”涉及诈骗行为,风险高、危害大,新浪数科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