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首轮演出何以“胜利”落地?晨报独家对话上海钢琴家宋思衡|每日“艺”看

图片

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最近,上海钢琴家宋思衡携原创钢琴系列作品《来自地球的钢琴诗》在胜利电影院举办的沉浸式体验音乐会演出取得成功,这也是该作品以多媒体形式在沪首轮演出。音乐会也受到了不少市民朋友和音乐迷的欢迎,演出门票全部售罄。

图片

那么,音乐会为何选择在一栋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当中举行?音乐会成功举办的原因是什么?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走进胜利电影院的音乐会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并对话上海钢琴家宋思衡先生。

据悉,本轮音乐会在大麦网开票之后,九场演出很快就售罄,而第一天演出现场还出现了黄牛的身影。为了满足观众的观演需求,主办方已经临时加座了几十个位置。演出期间,不少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前往观摩,包括作家、教授、导演、制片人、策划人、音乐人等等。

图片

而音乐会也是虹口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文化三地”专题配送内容之一,是虹口首次尝试在公共文化日常配送的基础上,积极引入胜利电影院这样的优质演艺新空间开展文化专题配送,吸引广大市民前往优质文化场馆欣赏艺术盛宴。记者注意到,每天晚上演出带来的客流,也让乍浦路、北海宁路闹猛了起来,并带动了周边商家的消费。

图片

作为宋思衡的朋友,影评人、《爱情神话》沪语指导钱小昆是音乐会的“场景整合监督”和“外援”,对于这次高雅艺术最终“胜利”落地百年历史的老影院,他个人认为:

百年影院里的沉浸式音乐会别说在上海,全世界都为数不多,是一种大胆创新的尝试。新与旧,历史与未来,静谧与明快,这一切像上海这座城市不同的面孔,丰富而包容,始终锐意进取。

在今天,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去促进“文旅商贸展”的融合?音乐会也带给了业内人士一些启示,钱小昆告诉晨报:

优秀的文化演出可以做成上海的旅游名片。上海的艺术家和上海百年老建筑相结合,又是充满未来感的演出,让观众沉浸于宇宙的声光中,去思考去回味去冥想,关于文明、生活、群体的关系。尤其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是可持续、可延展的,也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图片

当晚,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选片人、资深影评人、乐评人、诗人孙孟晋也观看了音乐会,在他看来:

这场原创钢琴作品演奏和多媒体与装置艺术相结合的表演,与当年宇宙主义艺术家迁徙到外太空的运动的梦想以及今年举办的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主题也是对应的。

古典音乐演奏家在今天依然存活于艺术的宫殿中,那里面的乐谱可以堆成山,很多琴师用毕生的心血锤炼了其中微小的部分,每一个阶段出山见人,直到如火纯青,那也是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更多的是被时间遗忘的修炼者。

宋思衡在现场的表演,真正的秘传不是在付诸外太空的行动,而是倾向于内心,里面有人类处于极端被伤害与沉陷时的自救或者解脱,我们心领神会,发现脆弱与奋进是同一个通道的,他的音乐并不完全是在月的影子中轻盈漫步,它有时又很神经质地爆发强烈的情绪。我们心领神会是读懂了发生什么,他也没有意图要拆掉古典传统的宫殿围墙,他只是要走出一种长期的惯性式的生活。

图片

作为电影评论人,孙孟晋特别喜欢胜利电影院一楼放映厅的那段默片影像:“如果未来我们不用坐在椅子上,我们甚至躺在地上,艺术家在中间表演,胜利电影院就是一艘宇宙飞船。宋思衡像布考斯基一样在创作,生命就是一次冒险,他今晚已经非常接近。”

在现场,记者遇到了古灵精怪的小朋友安栋,他曾在电影《爱情神话》饰演玛雅的同学(姐姐玛雅饰演)。10岁的安栋平时学习钢琴、吉他、架子鼓三种乐器,在电影《好东西》里,他就是校乐队的鼓手。这次音乐会,安栋收获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来到胜利电影院,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一位钢琴家,第一次现场听到竖琴演奏,第一次在施坦威钢琴上发挥了几下子,感觉覅忒好哦!”

图片

市民陆琰女士告诉晨报,她和许多朋友都是宋思衡的忠实粉丝,本周五(11月15日)晚,她们会相约去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Q 新闻晨报之前在音乐会筹办期间,你也看了不少场地,让你最后拍板决定在虹口的胜利电影院举办音乐会的原因是什么?另外,现在各地在促进“文旅商贸展”的融合,包括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作为艺术家你怎么看

A 宋思衡:在胜利电影院举办演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上海市中心历史最早的电影院之一,上方中式阁楼下方ArtDeco风格,混搭的风格非常特别。这样的一种风格给我们这次的视觉创作提供了一个原则基础,就是新与旧,东与西,科幻与老上海,机器和人工,电子与传统乐器等等完全相反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格张力,我暂时称其为“魔都电子朋克风”。

图片

通过艺术去促进文化与商旅贸展的融合,我个人认为,艺术家的作品首先要真诚。有了真诚,也许才会有后面的一切衍生。

Q 新闻晨报:如何理解你这次在演出期间提到的“钢琴的第三类接触”,能否为观众解读一下?

A 宋思衡:“钢琴的第三类接触”其实就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人类诞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角度。过去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的几千年长河中,艺术创作无非三种关系:人和上天,人和人,人和自然。但是随着人类对科技、宇宙等认知的进步,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种类:科幻。它提供了外星文明,生物与人,宇宙和人这样一种新的关系和视角。就像旅行者号在离开太阳系时回眸拍摄的微小如灰尘般的地球,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地球上的文明,看待我们人,这是完全不同以往的。

图片

包括这次我们的多媒体里面其实有很多科学的设定,比如《彷徨》一曲,视觉上讲述的完全是量子纠缠的奇妙,《回声》一曲描绘了在宇宙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时间流逝速度等等。

Q 新闻晨报:这次作为驻场演出,整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有新的内容的,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A 宋思衡:这次演出的设计和展现因为有多层结构的楼房和9天演出时间的驻场给了我们更大的创作自由。首先,我们把四个楼层当成了音乐组曲的四个篇章:

一楼像一个引子,序曲,里面有梅里耶在1903年拍摄的最早的科幻默片电影,是对上个世纪初人类宇宙幻想的回眸,由自动演奏这样的机器来演奏音乐。

二楼是王郁洋老师的月球作品,中心位置有一台100多年的老式三角钢琴,在我的音乐会开始前让观众来给我们即兴的演奏。

图片

三楼是主要篇章,由我们来给大家展现今天人类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和情感。三楼的情感和认知后面,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对撞元素,电子钢琴与弦乐四重奏,钢琴与电子音乐,人工智能视频制作技术,声音自动采集技术与手动操作,包括《雨夜》这样的音乐有人工操作雨棍这种特殊乐器等等。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多媒体导演田威麟、电子音乐家严俊、竖琴演奏家陈妤颖,还有团队的各位小伙伴和我一起共同创作完成的。

图片

那么四楼天台有一个巨大的月球装置,之前只有观众三三两两上去看风景拍照,那么11月12日音乐会结束后我就带着所有的观众来到四楼,在巨大的月亮装置和头顶的真月亮下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呼应了三楼开场时环境中播放的由严俊老师电子改编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正式开启了四楼作为整个作品结尾仰望星空的部分。

所以,整栋楼和整部作品是需要随着演出的时间推移逐步的解锁打开的。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