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是免疫功能低下和儿童危重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儿童患者与成人不同(尤其是危重患者),念珠菌和曲霉菌是导致儿科患者IFIs 的最常见真菌。儿童 IFIs 最佳抗真菌方案的制定主要取决于风险分层、抗菌活性谱、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影响等,主要有4类抗真菌药物可用。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唑类药物对多种真菌有效,且无严重的肾毒性作用,主要通过抑制 14α-固醇去甲基酶(即羊毛甾醇去甲基酶,一种真菌CYP450依赖酶),使细胞膜的麦角固醇不能正常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导致真菌死亡。唑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特征、活性谱和毒性方面有所不同,例如,氟康唑有很好的抗酵母菌活性,但不能抗霉菌;伊曲康唑提供了广泛的抗真菌谱,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不一致,其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伏立康唑是 IAIs 的一线抗真菌药物,但具有不可预测的生物利用度和独特的副作用;艾沙康唑和泊沙康唑具有广谱活性。
由于三唑类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优的药代动力学和对更好的疗效,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酮康唑和旧的唑类药物的全身性使用。伊曲康唑是治疗 IFIs的另一种重要药物,儿童早期口服伊曲康唑耐受性良好,对播散性念珠菌病有效;伏立康唑也推荐用于儿童IFIs的治疗。
替代治疗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对于不能从初始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可选择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另一种药物或联合治疗。
2
多烯类药物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合而起作用,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中,唯一的全身性药物是两性霉素B,可用于严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包括曲霉病、毛霉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该药是侵袭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毛霉菌病以及某些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s)和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Is)的一线用药。
肾毒性是两性霉素B的一种不可逆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儿童对两性霉素B的耐受性优于成人,输液相关反应、肾毒性的发生率均较成人低,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儿则更低。两性霉素B脂质剂型可以在网状内皮器官(肺、脾和肝)中达到更高的浓度,从而产生更少的输注相关反应,比传统的两性霉素B肾毒性更小。
儿童患者两性霉素B的用法用量与成人相似。建议根据患者感染真菌类型及体重、疗效与耐受性调整剂量。
3
氟胞嘧啶或5-氟胞嘧啶(5-FC)最初作为肿瘤药物进行研究,但发现具有抗真菌特性。5-FC在儿科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有限,仅与其他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联合用于治疗隐球菌病。由于氟胞嘧啶极易产生耐药性,故极少单独用药,常与AmB或三唑类药物同时使用。5-FC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精神病和骨髓抑制,偶可发生过敏反应。
4
棘白菌素具有不同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最新一类抗真菌药物。该类药物不需经过肾脏清除,在肾功能不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以及阿尼芬净具有相似的抗菌谱、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体内疗效,对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大部分念珠菌属有抗真菌活性,对多数曲霉菌属有抑菌作用。
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较好,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但明显低于三唑类和两性霉素B制剂。皮疹、瘙痒、低血压、支气管痉挛以及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可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和提供支持性护理控制。
5
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外,临床医生还应该注意许多抗真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唑类药物表现出明显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大部分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肝内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CYP450);一些药物可作为CYP450酶系统潜在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与三唑类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引起血药浓度改变,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一般来说,棘白菌素耐受性很好,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少见。
参考资料:
1.Hon KLE, Chan VP,et al.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antifungal drugs. Drugs Context. 2024 Jun 17;13:2023-9-2.
2.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中华内科杂志,2024,63(3):230-257.
3张诗琪,程德云.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医学综述,2020,26(05):98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