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推进教育范式转移,构筑人才培养高地

今年以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对物流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形势下,物流行业需要更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这离不开专业的物流教育。当前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专业的物流管理等物流类教学课程,为物流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桥梁。作为全国最早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和采购管理专业的高校,经过30年发展,北京物资学院在持续促进物流教育与物流企业实践融合的过程中,推动物流教育从物资管理到物流管理再到供应链管理的范式转移,以破解物流人才培养瓶颈,满足新形势下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

图片

进物流教育范式转移,实现三业融通

“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并相继开办国内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和境内第一批供应链管理专业。在开展物流教育30年来,实现了中国物流高等人才培养从起步发展到快速成长再到提质增效的进步。”近日,在北京物资学院举办的“2024年物流与供应链国际学术会议上”,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左敏表示。

“经过30年的发展,北京物资学院推动了物流教育从物资管理到物流管理再到供应链管理的范式转移。”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姜旭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讲到。随着产学研的进一步融合,北京物资学院教学模式将朝着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是数字化教育。“在整个的教育模式、教师教育理念方面来讲,北京物资学院将在教育过程当中融入更多的数字化内容,通过数字教育、数字教学、数字化转型来形成一种新的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应用性,使我们的教学跟现在的发展方向更契合。”

此外,提倡文理融合,加强新文科建设。姜旭讲到,“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都是文科、管理学科。如何通过文理融合让一些技术、算法融入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当中,使我们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一些设计、优化、规划能得到工科的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是北京物资学院努力的方向。”

最后,跟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除了我们现在做的一些产业融合以外,还应该考虑到我们的课程如何真正深入到企业里面,真正让我们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能实现真题真做。”姜旭这样设想。

“30年来,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将近8000名的物流人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西到阿拉山口、南到海口都有我们的学生。”姜旭向记者透露。“我对物流学院的人才培养的理解是两条腿走路,它是应该立足于产业、立足于行业、立足于企业,把物流专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壁垒打通。”

北京物资学院通过与顺丰、中国物流、中外运等第三方物流企业深入合作,设立了订单班、经理班、实验班等和企业深度融合,通过这些特色班的设置,紧盯物流行业最实际、前沿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除此之外,北京物资学院还联合行业协会与企业组织了专业的比赛。“我们今年承办了全国首届采购大赛,我们也想通过这类型的比赛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我国采购管理领域的教育与实践搭建桥梁。”姜旭告诉记者。

此外,作为高校,北京物资学院也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此次北京物资学院举办的2024年物流与供应链国际学术会议,集结了国内外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大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优化物流管理作业流程,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姜旭讲到,“此次我们组织的学术会议请来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做学术成果分享、也请来像《中国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等期刊的主编来给我们在理论的研究上做一个加持,基于物流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现在的一些前沿理论、方法和模型,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对接,形成一个H型的人才培养和物流研究的方向和模式,这也是今后物流圈发展的一个方向。”

专业教育带来独特优势

尽管物流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未曾接受过专业的物流教育的人员也会从事这一行业。但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学生掌握了运输管理、仓储技术等行业所需知识,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物流体系。这能为其带来一些非专业人员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使其在物流行业从业过程中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姜旭讲到,接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学生具备的最核心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物流视角的规划思维。物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实际上需要考虑整体层面的不断优化,包括路径优化、空间优化、结构优化等,而物流专业的学生一直会有这种优化的意识。除此之外,物流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物流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更落地、更踏实。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竞争,人才依然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任豪祥介绍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他讲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通过举办学术年会、教育教学研讨会产学结合工作会、青年学者论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等,推动物流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建设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数量已经达到270多个,推动成立20多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日日顺创客训练营、全国供应链大赛全国采购大赛等多场物流行业比赛。”

站在行业协会的角度,任豪祥表示,下一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将围绕构建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理论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

作为物流类高等院校,北京物资学院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左敏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物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应当更好发挥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安全物流等物流行业关键的共性基础前瞻性布局交叉学科,组建跨院系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团队,合力攻克卡脖子问题,有力支撑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好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平台等渠道,推进从1到10的商业化产业化成果应用。推动更多智慧物流和智能技术装备落地,切实提高物流的运营效率。

此外,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和先导性作用。左敏讲到,要及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物流教育的新标准新范式。加大力度培育和建设一批高素质实战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在人才培养全链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对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人力支撑能力,构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在破解难题、提升系统性治理效能方面,左敏补充到,高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经管类学科的作用,利用好自控教化学科平台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物流领域的改革建言献策。要聚焦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堵点和卡点问题,努力建成北京乃至全国一流的物流人才培养中心、物流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为提升物流行业治理效能贡献智慧。(本文刊登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4年第22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