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1.2亿拍电影,大师晚年的一场闹剧

全文3161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新电影《大都会》在2024年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口碑一般。

02影片讲述了一位传奇老艺术家膨胀到爆炸的故事,试图与当代观众对话,但在核心意识上与时代脱节。

03由于美国观众对影片的商业前景不感兴趣,科波拉决定自费发行,但票房依旧不理想。

04《大都会》的美术和服装风格让人想起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但在尝试仿古过程中缺乏特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往期播客:东京电影节,把明年金鸡大奖都选好了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微信播客订阅 深焦艺文志
Spotify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图片

大都会

Megalopolis

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亚当·德赖弗 /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 娜塔莉·伊曼纽尔 / 奥布瑞·普拉扎 / 希亚·拉博夫
类型: 剧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12(中国大陆) / 2024-05-16(戛纳电影节) / 2024-09-27(美国)
片长: 138分钟


图片

当一位传奇老艺术家

膨胀到爆炸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图片

作者:吴泽源

Writer


随着流媒体片源上线,广大中国影迷终于可以一睹年度神片《大都会》的芳容了。


这部科波拉的新作早在开拍之前便话题不断。它是一个科波拉念叨了四十多年的项目,在本世纪初差一点拍成(当时拟定的主演是裘德·洛),但911事件以及被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一切不得不搁置。


图片

《大都会》剧照


此项目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是在2021年:科波拉在那时终于靠变卖酒庄和重剪老片攒够了拍这部电影所需的1.2亿美元,随之正式开启本片的前期制作。影片一开始看中的主演阵容,是奥斯卡·伊萨克、赞达亚、福里斯特·惠特克凯特·布兰切特。事后看来,这几位演员眼光毒辣,躲过了科波拉的这枚核弹。


再往后,电影的话题度正式引爆,是在它的戛纳首映期间,虽然科波拉在片场对女性群演有不当行为的传闻在那之前就甚嚣尘上。与《现代启示录》首映时的两极口碑相比,这部《大都会》的口碑算不上有多大争议,大部分评论都认为它很烂,虽然也免不了有少数影评人写好评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挽尊。


图片

《大都会》剧照


以如此的质量入围戛纳主竞赛,自然是福茂的好主意,因为大导演的大烂片同样能为戛纳电影节带来流量。不过以本届戛纳主竞赛影片的总体质量来看,福茂对流量的追求实在显得太凶了点。把《大都会》这种品质的电影选进来,基本上是在透支电影作为艺术仅剩的一点信誉。


接下来就是影片在全球范围的公映了。整个美国没有片商看好这部片的商业前景,于是科波拉决定对其自费发行:继续从腰包里自掏两千万美元,让全美观众看到自己的呕心沥血。然而到最后,美国观众依旧不买账。据说大范围公映的《大都会》平均每场放映只有两三位观众,受众转化率可能还不如豆瓣网友的一些自费出版作品。


图片

《大都会》剧组亮相戛纳


《大都会》的时间线大致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中国观众对它的反馈了(但有消息称这部影片登陆内地院线的几率很大,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把视线放长远)。我刚看了这部电影,目前还在消化我对它的感知,但我能确定一点:这绝对是一部能激发出比它本身有趣百倍的差评的电影。英国影评人Mark Kermode的影评播客有时是我做家务的背景音频,他在评论《大都会》的一期里贡献了不少金句:


“影片充斥着令人难以启齿,也根本不该被说出来的台词。”


“亚当·德赖弗的角色在《大都会》里有特异功能:能够停止时间,并把时间拉长。科波拉也通过《大都会》显示了这种能力,把两个小时拍得像四个半。”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吗?‘我曾经为了我的艺术受过苦,现在轮到你们(为我的艺术受苦)了’。”


上述每句话都说得没错,但我们还可以针对《大都会》的烂提出来自一百个不同角度的批评。


图片

《大都会》剧照


如果非要简而言之,《大都会》是一部拍得太晚的电影。观看影片时,有时候我觉得它晚拍了三十年(影片的原始构思则来自四十年前):电视新闻主持人在片中的世界里还是名流,理想主义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在片中的世界里还能引起轰动;片中的青少年偶像歌手的MV画风,也至少过时了二十年。这是一部自以为在与当代观众对话,却在核心意识上与时代脱节了几十年的电影,遭遇如今的恶评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在另外一些时候,《大都会》则像是一部晚拍了一百年的电影。影片的Art Deco美术和服装风格,以及它经常采用的圈入、圈出、多重曝光和分屏技巧,都能让我们想起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这本身不算缺点,一百年前的许多默片,放到今天依旧迷人。科波拉的影片和那些默片的区别在于:在默片中,我们能看到影片创作者面对新玩具时的好奇与天真,而在科波拉的仿古尝试中,则看不到这些特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过度饱和的自满。


图片

《大都会》剧照


《大都会》的自满体现在每个毛孔中。有人说科波拉只是在像一个返老还童的老顽童一样尝试与观众对话,我不太能同意,因为影片里有太多属于老人家的自我陶醉。就像他借建筑师凯撒(亚当·德赖弗 饰)之口向世人传授的秘诀:“如果向世界假扮好人,世界永远不会拿你当回事;但如果你向世界假扮成坏人的话……”(我们得承认,科波拉的确是位炒作大师。)


女主角茱莉亚特别捧哏地接了句:“那世人就会杀了你。”


图片

《大都会》剧照


片中的主人公凯撒是一位反对庸众的理想主义者。除了深爱他的女主角和女二号(名叫“哇哦·白金”),和他的“阿福”式管家(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之外,没有人能理解他,没有人愿支持他,他只能一意孤行,凭借自己的热情尝试感染世人,让世人不只看到眼前的苟且,还看到诗和远方——妈呀,某位德高望重老艺术家还能把自我投射处理得更明显吗?


片中除凯撒之外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反对他和阻碍他,另一类则在一边支持他,一边向观众解说他。让我们再次看向女主角茱莉亚——她既是凯撒的解说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波拉本人的嘴替,替后者说出一些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向观众直接袒露的心事,比如茱莉亚躺在床上对凯撒(和观众)说:


“为什么一个以探索未来为己任的人会如此沉迷于过去?”


图片

《大都会》剧照


是啊,到底为什么?科波拉大概想让观众告诉他。但我猜,他也不是真的想提问。他在写这段台词和塑造这样一个主人公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影片的故事,没什么好说的。主人公凯撒的理想和处境很像建筑师洛克在《源泉》中的理想和处境,但《大都会》既不具备《源泉》对社会的塑造和观察能力,也不具备对于未来的想象力。影片的138分钟时长中,至少有20分钟是在party。电影的整体气质在一些时候像荒唐闹剧,在另一些时候完全像是大麻吸食者飞高了之后的胡言乱语。


图片

《源泉》剧照


《大都会》的成片品质搞成这样,其实一点不稀奇。我想发表一个大概算不上暴论的暴论:科波拉在1980年代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个相当平庸的导演。他是个古典主义气质浓郁的导演,因此他能把带有莎剧和希腊悲剧气息的《教父》与《教父II》拍成经典,也能把以康拉德《黑暗之心》和荷马的《奥德赛》作为基底的《现代启示录》发挥到极致。至于《窃听大阴谋》,原本是对现代主义经典《放大》的重奏,但科波拉硬是为安东尼奥尼的抽象原作加上了水门事件的现实基底和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度研究,使得这部小制作也具备了科波拉式的厚重质感。1970年代的科波拉,是个知道自己擅长拍什么的巅峰期创作者。


图片

《窃听大阴谋》剧照


但来得太早也太大的成功,为科波拉赋予了渐渐离谱的自我认知:到了80年代,他开始相信自己不仅仅是位杰出的古典主义者兼戏剧家,还是个能预见未来的先知,一个为电影引路的向导,这简直谬之千里。科波拉大动干戈为电影探索未来的实验之作——《旧爱新欢》《大都会》和某种程度上的《惊情四百年》,完全丢掉了其早期杰作的丰富、厚重魅力;而在其余时间里,他则在拍摄为实验品还债的平庸之作:《佩姬苏要出嫁》《家有杰克》《造雨人》……(当然也有《泰特罗》和《斗鱼》这样的动人之作,但他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而不在于它们自以为恰当的影像探索。)


图片

《泰特罗》剧照


终于,在2024年,科波拉顺利抵达了整个推论的终点。《大都会》基本上毫无疑问,是科波拉生涯中最差的作品。他自费向世人宣泄他积攒了三四十年的对文明与社会的认知,并寻求与世人就未来进行对话,却发现他的尝试无人问津。


有些人野心太大,最终被自己的黑暗之心吞噬;有些人野心同样巨大,却最终沦为闹剧中的笑柄。在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的,不是理智与疯狂的差别,而是自我认知精度的差别。科波拉的生涯本可能成为奥森·威尔斯式的悲剧,却最终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完全(晚年)科波拉式的轻喜剧,而他是剧目中最显著的丑角。


不知他会对此有何感想,但对于我等看客而言,这的确是一道奇妙又令人哭笑不得的轨迹。


图片

《大都会》片场照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写信给斯科塞斯,没想到真的回了

35岁以上女演员没戏演?解决方案找到了

华裔女性闯出来的历史,东方主义由她们改写

失业潮即将到来,开枪前要如何准备?

每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死亡时刻

政府偷袭了剪辑室,带走了所有的硬盘…
如此频繁的暴力冲突,这是我们获悉的唯一方法

后人类电影已经在三大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