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如此,一群人的集体人格,也是如此——
1943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四版刊登《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 郑某宣布增产计划 五组员亦急起直追》一文,报道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模范郑信。这是大众日报推出的第一个典型,一颗关注“好人”、推介“好人”的种子,伴着记者宋英在莒南的蹲点,被早早埋下。
2024年11月14日,济南“反诈奶奶团”登上“大众”新媒体大平台首屏,这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队伍,至少阻止200人上当受骗,挽回经济损失近800万元。聚焦山东好人好事,在最突出位置推介“身边榜样”,《开屏见“好”》栏目已展播100期,受到多个平台持续关注,相关话题频上热搜。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80多年来,从报到端,从纸到屏,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变了,大众日报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如一,山东好人的强大正能量一以贯之。
开屏留给“好人”,“大众”更懂大众。好人,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道德实践。100期《开屏见“好”》,为我们讲述了100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里面,既有用生命勇救3名落水儿童的宁阳大哥栾留伟,也有陪跑“蜗牛宝宝”20年的幼儿园园长刘树芹,既有从专科逆袭博士后直通北京协和医院的菏泽小伙何世豪,也有1月减重20斤捐造血干细胞的外卖小哥曹辉。开屏之际,人们总能在瞬间的感动、片刻的美好中,感受坚持与守望,收获温暖与力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一档栏目被更多人“看见”,一个更加具象可感的山东形象,也借此传播开来。
好人群像就是地方形象。无论是“好客山东”彰显的软实力,还是“好品山东”映照的硬实力,基底都离不开人的支撑。每一次“好客山东”的出圈,都离不开山东人的热情忠厚、崇礼尚宾,每一件“山东好品”的背后,都凝聚着来自各个领域的山东人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质量的精益求精。探察人文经济相融相生的规律,不难发现,“好人品”和“好物品”“好环境”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说“山东好人”反映了个体的品德,展示的是好的细节,那么“好人山东”则是从个体的好中沉淀、提炼出的群体特征,这样一个区域品牌标识,是社会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结果。
放宽时空的视野,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山东好人身影,以及由此引发的“好人山东”现象,引发人们持续关注和深深思索——为什么山东出好人?为什么山东好人多?向历史纵深处溯源,于现实关照处探究,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从历史文化基因上看,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地位。以仁为核、以德为美、以礼为范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入山东人的血脉里,成为代代相传的风尚。
从红色革命文化上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格,感染激励了百万沂蒙人民自愿奉献革命,他们后方开荒打粮,前方拥军支前,激发出齐鲁儿女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从现实制度保障上看,建立系统化选树机制,从制度层面尊崇好人、褒奖好人、礼遇好人,让好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温暖,典型选得准、立得住、传得开,培育好人的土壤更加丰饶。
换言之,不断涌现出的山东好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用生命播撒革命火种的王尽美、邓恩铭,到毁家纾难、戮力支前的沂蒙老区人民;从为党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王伯祥、孔繁森,到勇于改革创新、矢志攻坚突破的张瑞敏、谭旭光;从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山东籍消防员,到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年轻医护群体……展开时代画卷,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再到新时代,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山东好人的故事,每一个篇章都闪耀着山东好人的光芒。
细细体味这些影响过时代的名字和群体,不难发现,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具体事迹不同,但好人的底色、境界、力量一脉相承。
在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最不容小觑。
好人文化既是平凡朴素的精神,也是深沉持久的力量。关注凡人微光,汇聚好人集合,说到底是要倡导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时代发展的紧要关头,作用更加凸显。
这种精神,可以引领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当一个社会好人越来越多,真善美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起更多人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模范、学习先进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精神,能够厚植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让文明风尚浸润齐鲁大地,一座座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必将锻造更多先进群体意识,以个人之进促社会之进。
今天的山东,是一片活力的海洋,是一片改革的热土。
不管你是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还是奋斗在科技前沿的精英,不论你是深耕乡土的新农人,还是搏击市场大潮的创业者,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赛道上,带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凭着一身真本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主流价值的塑造者、社会潮流的引领者。
期待在《开屏见“好”》,与你相见!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刘帅 邵方超 策划 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