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11日,浙江杭州,有网友称因部分家长拒绝参加研学活动,班主任在群里称部分同学不合群,质疑家长价值观有问题,引发热议。11月12日,校方发布情况通报,确认事件基本属实,并已对涉事教师进行严肃处理,责令其向学生及家长深刻致歉。
家长拒让孩子参加研学活动,就被老师质疑价值观有问题,学生还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到底是谁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学生就必须参加吗?家长和学生又有没有说不的权利?不管怎样,家校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老师一言不合就直接在班级群里“阴阳”,既有损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也有违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初衷。
据报道,该班级有一半以上的家长都不愿孩子参加此次活动。与其质疑学生家长,倒不如反思一下,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参加。据家长称,此次研学活动“就是去动物园”,因为“来来回回去过很多次”,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才不想参加。这或许才是症结所在,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没意思,老师却偏偏“逼”着去。
近年来,研学活动逐渐兴起。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活动意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初衷本是好的,但在一些具体实践中,研学活动却变了味。
有媒体报道,不少研学旅行费用高,却“游而不学”,既学不到东西,也玩不尽兴,“还不如自己逛”;有的则是空有其表,打卡拍照成常态,“没多大意思”。研学游逐渐沦为一门赚钱的“生意”,家长和学生颇有微词。
在此次新闻事件的评论区,就有不少家长质疑,走走过场,拍拍照片,孩子们到底能学到什么?也有家长表示,并不是排斥这类研学活动,是希望孩子真能有所收获,并且希望费用能够公开透明。
火热的研学游既不是游而不学的玩闹,更不是收费高昂、稳赚不赔的“生意”。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启发兴趣、促进实践、提升素质,才是研学游的内在价值所在。学校应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用心设计研学活动,而不是一味把研学当成个赚钱的框,什么都往里装。与此同时,还应多倾听学生及家长心声,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如此,才能让研学活动回归本味,让学生真正游有所学。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