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重庆忠县玉带环腰,山环水绕,呈现出高峡平湖、水天一色的壮美画面。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意义非凡,忠县正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日前,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忠县,实地打探该县推动“烂泥湾”变回“兰泥湾”的故事。
图说:整治后的兰泥湾
“烂泥湾”变“兰泥湾”
忠县独珠半岛三面临江,一面环山,形若明珠,嵌入江心,号称“万里长江独一珠”。这里距离县城只有3公里,地理优势明显。
独珠半岛全貌
“烂泥湾”原本是独珠半岛上一个堆城市弃土的地方。这里距长江只有300米左右,以前,每到雨季就变成一滩烂泥,行人难走,泥水也直接流进了长江。老百姓对此也颇有意见,于是用谐音叫它“烂泥湾”。
“在三峡库区,像烂泥湾这样需要治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忠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赵军说,整个片区都存在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稳定性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分布广泛、面源污染风险大、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直接威胁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
2022年,忠县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对30亩“烂泥湾”进行治理,通过固土、覆绿等措施,这片土地如今已“身穿绿衣”,成为了居民举办音乐节、草坪婚礼的好地方。靠近江边的坡坎被修复成一个个台阶,搭上帐篷就是露营基地。入眼满是绿色,扑面全是凉风,好不惬意。看着环境好了,老百姓也给它改了个名字:兰泥湾。
整治后的兰泥湾
通过实施滨江生态廊道建设、消落带治理、生态隔离建设以及坡坎崖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忠县建成了一大批供市民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生态空间。同时,有效解决了区域内消落带泥土裸露、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恢复了绿色生态屏障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
“无人村”变“度假村”
每到节假日,忠县独珠江村李家院子的人气异常火爆。傍晚时分,灿烂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孩子们嬉戏的笑声与江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李家院子风貌
看着改造后美丽的巴渝地区传统民居,干净宽阔的路面,怎么也想不到这里从前是一个房屋院落荒废、杂草丛生,几乎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2021年开始,忠县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并同步推进对口支援、特色产业扶持、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生态修复质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李家院子的建设,就采用了巴渝地区传统民居构造形式,对部分原址建筑进行加固恢复处理,同时整理梯田和林地、植入小微湿地,打造成集民宿、餐饮、市集、艺术沙龙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艺术综合体。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农耕文化,还能度假休闲,寻找乡愁记忆。
李家院子全貌
“老百姓以土地资源入股村集体,并与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打包运作村里的资源、产业,村民不仅可以分红,还能实现家门口就业。”独珠江村党支部书记吴顺翔说,村里现在引入了智慧农业公司、民宿运营公司,许多村民也开上了农家乐,全村老百姓光工资增收就有300多万。
“在我们村的发展中,生态修复发挥了巨大价值,土地整治了,道路修缮了,环境变美了,我们才能吸引资本进入。目前,村里引入农文旅企业15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智慧农业
“江心岛”变“研学地”
与独珠半岛隔江相望的便是皇华岛。这是一座美丽的江心小岛,这里有湿地梯田,有人文生态,更有一座“宋城”。
皇华岛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我们对皇华岛实施了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对遭到破坏的岸线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岸线生态功能。”赵军表示,在不同的水位补种了不同的植被,形成立体结构,构建起乔灌草搭配、色彩丰富的生态屏障。
同时,依托岛内稻田湿地,建设了梯田小微湿地,与原有的沟、渠、堰、塘、井、泉、溪等串联成水系网络,构成了岛屿小微湿地群。如今,岛上候鸟成群。
皇华岛上的梯田
独特的自然岛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令这座四面环水的“孤岛”蝶变为魅力岛城。
围绕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和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大IP,忠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岛上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收入近400万元。
这里还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成为重庆市内外,大、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和公众博物馆。
如今,皇华岛正朝着“生态优美、文化深厚、体验丰富”的文旅融合发展新目标不断迈进,这座“江心岛”正在成为“研学地”。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忠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