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根据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这是我国节假日优化调整的重大标志性进展。
与节假日相关的政策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一直在调整优化过程之中。《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制定以来,先后于1999年、2007年、2013年进行了修订。在此次调整优化之前,已经增设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假日。
此次节假日优化调整亮点突出,对于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有明确回应,充分考虑到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全社会劳动效率、群众休息休闲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取得了全社会“最大公约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时代性。
一是既应时而变又稳健确定。此次优化调整呼应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和现实支撑,呼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此次优化调整将调休原则进行明确和公布,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各方面预期,方便群众对照原则自行规划安排未来假期。除个别特殊年节外,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国庆节自10月1日起放假调休7天,劳动节放假调休5天,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放假调休或连休3天(如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国庆节放假如逢中秋节则合并放假8天。五一假期增加到2天、加上2天周末,只需要调休1天即可形成5天假期。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二是既有存量优化又有增量加持。此次优化调整带来了假期的总量增加。全体公民放假的节假日增加2天,即农历除夕、5月2日,放假总天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将除夕纳入了法定节假日,通过制度化方式保障群众更好团圆过年,更好享受传统节日。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后,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放假调休8天。如除夕逢周五与周末顺连,还可实现放假9天。这一调整可以显著提高闲暇时间连续度,人们的休闲活动选择度更大,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和发展自己。
此次优化调整回应了群众希望假期多一点的诉求,而要实现相关政策的平稳落地,还需要协同落实节假日高速公路通行免费政策、铁路民航增加运力等工作,引导有关企事业单位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和带薪休假制度。
为解决假期空间和时间双集中带来的“集中休假”难题,就得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均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均衡配置。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可以说,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未来需要聚焦推行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形成更多的可视性成果,产生更多的标志性进展,要让公众可以看见、可以明显感受得到。在这个进程中,特别要考虑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员工在带薪休假上的顾虑和难处。
此外,还要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比如,切实落实劳动法,切实保障双休制度实施,保障加班费足额发放,保障年假婚假等假期能足额放假。
此次优化调整是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全国两会提案建议、专题调研等多种渠道,多方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的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更容易落地,从而有效提升公众的假日体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 杨劲松;编辑: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