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是以身许国的壮士,亦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无论是领导沪西工人运动,还是身陷腐朽政权牢笼,都表现出了惊世的英气、凌云的壮志及过人的才华。他们用奋斗代替咏叹,用抗争抒发豪情,用生命成就华章,在血色的大地上,留下了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而今,这些英烈的诗篇,就静静地憩息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庄严肃穆的碑苑,怀着崇敬的情怀,感触那一行行扣人心弦的诗韵,聆听那一首首激情似火的诗篇,致敬那一个个万古不朽的诗魂。
松柏长青祭英烈。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您能看到这样一块石碑,上面篆刻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杨开慧的诗作《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杨开慧(1901-1930年),湖南长沙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夫人。
早年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在长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武汉等地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她在长沙板仓一带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壮烈牺牲。
冰清石坚思念长。从1927年到1930年,整整三年间,杨开慧孤身带着孩子,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当时斗争条件相当险恶,到处是白色恐怖,杨开慧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敌斗争。在这期间,她时时思念远方亲人毛泽东,这首《偶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这是一篇感情深挚、思致委婉的诗歌。作者自题为“偶感”,意味着她在工作斗争的空隙,或见景触情,或睹物思情,引发了一连串的感想,形成了这篇《偶感》。
1982年修缮杨开慧板仓故居时,《偶感》手稿被发现于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诗是从叙事开始的。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气阴沉沉的,忽然刮起了西北风,一股浓浓的寒意侵入肌骨。看似平凡的开头,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一下子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不由得心潮起伏,难以遏止的相思之情一下子涌上心房,久久难以平静。
沪西工友俱乐部(画作)
开慧赴沪,情系沪西。1924年6月初,杨开慧和毛泽东在上海共同战斗生活期间,她和邓中夏、李立三、项英等在沪西工友俱乐部进行教学革命活动。杨开慧风雨无阻坚持到俱乐部给工人上课,讲述革命道理,与工人学员交流,倾听工人苦难的心声,了解工人学员对学文化的渴望,凝聚工人阶级团结奋斗的力量。杨先生生动的讲课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沪西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年冬,杨开慧随毛泽东离开上海,离开她难以忘怀的沪西。
二月大罢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