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工作人员
在整理新一轮回收的红外相机
监测数据时惊喜发现
去年他们在绵竹大杉树区域
为野生大熊猫搭建的“熊猫巢穴”
有野生大熊猫“访问”的照片
从监控画面看
该大熊猫为成年个体,且体格健壮
十分惬意地在人工搭建的
巢穴中自由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
处于“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大熊猫栖息地损毁严重,野外繁育所依赖的树洞、石洞等庇护场所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给本就数量较少的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带来了长期续存的挑战。为进一步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好大熊猫小种群的措施,2023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在大熊猫小种群联盟、阳光电源等单位的支持下,启动了“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科研项目”。该项目在德阳片区的大杉树、一把伞等大熊猫种群交流活动廊道区域,共搭建10个野生大熊猫人工巢穴,旨在为大熊猫繁殖、歇息提供安全的庇护场所。
德阳管理分局工作人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就地利用旧树干、竹子、藤条、苔藓等自然材料,按照大熊猫喜欢的自然树洞和石洞等巢穴的形状,搭建了人工巢穴,很快就受到野生大熊猫的喜爱。经专家判断,这是“5·12"特大地震以后,首次观测到野生大熊猫野外“安家”的画面。
该研究项目改善了大熊猫的野外栖息条件,提高了生存繁育能力,是解决其野外生存力限制因素的有效探索。从监测结果来看,大熊猫对人工巢穴比较适应,可能会将其作为繁育产仔场所。但是,还需要持续加强监测,评估大熊猫对人工巢穴的利用情况。
▷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项目初步成果充分证明了德阳片区的原真性保护措施得当,保护科研方向正确,为创新大熊猫小种群保护和“九顶山-土地岭”廊道修复路径提供了科学数据和经验,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大熊猫小种群保护的信心。分局将持续开展系统的科学评估,总结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的建设经验,研究更加适宜的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产仔洞建设和科研方案,为提高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生存复壮作出新探索。
大熊猫小种群联盟
是2021年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管理分局联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四川省绿化基金会、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基金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由德阳管理分局担任首届轮值主席。此次大熊猫野外人工巢穴科学研究项目是联盟成立后开展的首批科研项目,致力于推动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和廊道修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