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攻坚之年。为全面展现昌江黎族自治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一区一中心一地一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喜人成绩,央广网海南频道策划推出《何以昌江》主题报道,聚焦昌江如何贯彻省委省政府打好“七大攻坚战”决策部署,全力创造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业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昌江新篇章的新时代之音。
央广网昌江11月14日消息(记者 付美斌 林韦玮)近日,一篇《周末别来找我,我马上要去昌江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网友们纷纷表示:要与昌江相约“四季”,邂逅诗和远方!
昌江境内漫山木棉花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央广网发 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地处海南岛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侧是青山,一侧是大海,在这里,可以遇见海南几乎所有的旅游元素,关于大海,关于雨林,关于湿地,关于美食,关于历史,关于文化……
近年来,昌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生态文旅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山海黎乡及文化资源禀赋,发展“一片一线一带一路一中心”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格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体验。
前瞻谋划,建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
“快看,那太阳在慢慢落下,把天染成了一片红色。”游客梁女士一边说,一边拿着手机不停拍照,生怕错过海上日落的每一瞬间。
“我被一档综艺节目‘种草’,节目中推窗见海的蘑菇屋,海边小镇的旖旎风光,让我为之沦陷。”梁女士专程驱车从海口来到沙渔塘。这里白墙青瓦、渔村风情的二层民宿小楼,自带花圃又能推窗见海的卧室,可以瞰海的小露台,随手一拍都是精致大片,这趟旅行她很满意。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取景地沙渔塘蘑菇屋(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沙渔塘是昌江海尾镇三大海港之一,坐拥一望无垠海景。2023年,受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带动,沙渔塘掀起一波旅游热,环岛旅游公路开通后,又为这里的人气添了一把“旺火”。
为什么游客愿意给沙渔塘“出镜”的机会?相关OTA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三四五线城市及县域旅游目的地热度高涨,“体验式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在各类综艺节目以及旅游达人的“种草”下,县域旅游的热风,也吹到了沙渔塘。性价比、新鲜度、网红地等诸多“必备”因素,使得沙渔塘受到游客的青睐。
沙渔塘海边打卡点(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如何接住这一“泼天的富贵”?近年来,昌江旅文部门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不断完善沙渔塘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因地制宜陆续推出“鲨鱼海洋潮流文化节”“看一片海”等系列活动,让这里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是昌江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全域全季全时旅游品牌。此时,到霸王岭登山,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霸王岭热带雨林(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达93.61%。在这片雨林中,珍稀植物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海南长臂猿,这一全球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仅在霸王岭有少量存活,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民”,目前种群数量仅有7群42只。
为迎合越来越多前来“深呼吸”的游客,霸王岭景区建设了霸王岭雨林氧吧风情小镇、雅加和白石潭景区,里边酒店、驿站、民宿、美食等产品,应有尽有。
坐落在霸王岭腹地的王下乡,是昌江唯一一个纯黎族的少数民族乡镇。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藏在雨林深处的王下乡依山傍水,仿佛世外桃源,之前鲜为人知。
王下乡钱铁村观景台(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2018年,昌江请来专业策划团队,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把整个王下乡作为“黎花里”文旅项目来打造。很快,这个曾经不通车、不通电、不通网的深山黎寨,开出“文旅花”,实现了美丽蝶变,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客源还行,我们民宿就有5间客房被客人长租。”张海淋是王下乡三派村村民,原本在外务工。随着来王下乡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她敏锐地嗅到了商机。2023年10月,经与家人商量,张海淋决定改造自家的房屋和土地,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张海淋介绍她经营的农家乐(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立足璀璨多姿的黎族特色文化,王下乡目前已建有11家民宿、9家农家乐。
注重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是昌江旅文产品开发的一大特色。今年国庆假期,这座仅有23.56万常住人口的县城,就接待了10.37万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4627.21万元,同比增长7.82%。
昌江还充分发挥考古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例如探寻东坡足迹,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坡文化的魅力与底蕴,吸引更多“坡粉”前来寻找苏东坡的“印记”。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表示,发端于昌化江畔的东坡峻灵王文化,流传千年而广为民众喜爱。他认为,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有利于推进昌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在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进程中奠定具有昌江特色重要基础的新生动能。
绿色转型,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发展与保护并重,生产与绿色相融”是昌江文旅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然而,素有“海南聚宝盆”之称的昌江,也是重点工业市县,又被称作“矿产基地、水泥之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昌江成为海南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产地和尾矿堆存地,因此在2019年被列为海南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资料图:石碌铁矿原矿坑(央广网发 海南矿业供图)
昌江县委、县政府深知:让生产的底色变绿,是产城融合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昌江加快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进度,让县域内多座昔日裸露的老旧矿山脱下“旧黑衣”,披上“绿色新衣”,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底色。
“矿山关闭复绿后,扬尘没有了,眼前都是绿色的,不再黑乎乎了。”昌江叉河镇居民王先生为政府“铁腕”治矿复绿点赞。
自2020年起,昌江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编制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2022年,又对《总体方案》进行了修编,14个矿山修复片区明确修复主体,强调了具体责任分工、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资金来源。
复绿治理后的石碌铁矿(央广网发 海南矿业供图)
在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昌江以“五地两县”为战略引领,以“无废城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抓手,打好“优产业、去存量、重循环”组合拳,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绿,推动昌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昌江还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引擎”,加快传统资源加工型企业改造提升并延长其产业链条,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长。围绕3亿吨历史堆存尾矿废石,引进10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环保建材产品。2023年,昌江新增高新企业22家,6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铁矿废石尾矿综合利用规模达到1100万吨每年,大宗固体废物利用产值1.2亿元。
与此同时,昌江聚焦源头减量、价值转换,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固体废物资源价值。例如,对海南矿业每年200万吨贫矿选矿厂开展悬浮磁化焙烧技术改造,推动铁回收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85%以上、排入尾矿库的尾矿量由原来的每年114万吨减少至每年28.38万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75%以上。通过焙烧的尾矿可被下游水泥企业和建材生产企业直接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尾矿零排放。
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打造更多清洁美丽“无废”乡村?对此,昌江黎族自治县县长梁明表示,昌江坚持以“三化”治理为抓手,探索推出符合县域实际“小而美”的城乡固体废物协同治理体系。一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让城乡环境“绿”起来。二是探索生态循环农渔生产模式,让乡村建设“美”起来。三是鼓励渔民将打捞到渔网中的塑料垃圾带回港口处理,让海洋生态“蓝”起来。
创新驱动,打造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今年9月14日晚,全球首堆“玲龙一号”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定子在海南核电基地成功吊装。
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党建工作处宣传科负责人孙智良介绍,“玲龙一号”一旦建成投产,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这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8万吨,其环保效益相当于每年植树750万棵。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将以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和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更将以先进反应堆技术的示范效应,推动世界核能的发展。
海南核电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供图)
此次“玲龙一号”定子吊装成功,正是昌江积极推动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昌江以海南(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夯实园区发展基础,持续吸引清洁能源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69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家。2023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03亿元。
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昌江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打造海南西部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现代化产业制造高地,为昌江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每年消纳周边农林废弃物可达18万吨,这是位于叉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国家电投鲁电生物质发电项目交出的成绩单。该项目是海南在“十四五”期间建设的第一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于2021年12月31日首次并网,目前已成为海南西部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电源点。
智欣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与国家电投鲁电生物质发电项目相邻的智欣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目前发展势头强劲。该公司执行董事黄文桂介绍,自2023年下半年投产以来,目前产值超过1.6亿元,纳税1000多万元,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黄文桂接受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昌江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一批批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为昌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昌江还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乌烈镇峨港岭石料矿V1、V3矿区的生态修复治理中,昌江创新运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建设装机规模为13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建成后预计一年发电量接近1600万度电,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有近600万元。
航拍海南核电(央广网发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昌江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儒茂表示,该县将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进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及核电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培育新型建材及大宗固废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创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