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牵引梅州特色产业奔赴美好

央广网梅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罗世伟 见习记者张顺鹏)“遇见梅州,遇见美好。”11月1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组织的“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第三站来到世界客都——梅州,深入梅州各村镇了解当地如何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释放“百千万工程”全新活力。

图片

兴宁市叶塘镇北塘村的村貌(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顺鹏 摄)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兴宁市叶塘镇北塘村,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正逐渐被全新建设的村口广场、休闲公园、文体公园等所取代。这是北塘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为当地村民带来的一大利好。

北塘村党支部书记罗伟冬告诉央广网记者,北塘和美乡村建设项目位于叶塘镇北塘村和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交界处,是兴宁市“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叶塘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该项目基础设施部分总投资2700万元,建成后将惠及工业园区、圩镇及周边村等2万多名群众和务工人员,有效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据罗伟冬介绍,近年来,北塘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以红宝石柚果园基地为平台,全力发展柚果产业,目前建有220多亩的百果园,预计丰产期每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200万元,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同时,北塘村积极引入梅州金绿畜禽养殖基地,投入280多万元,大力支持发展肉鸽养殖业,该项目预计每年能够增加14万元的村集体收入,通过小鸽子“衔”来大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

“我们集肉鸽‘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品牌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产方面,目前我们拥有3个大型的养殖基地,年出栏肉鸽700万只左右;二产方面,我们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肉鸽预制菜加工基地,年加工肉鸽可达1500万只;三产方面,我们在进入盒马、钱大妈等国内头部销售渠道的同时,也积极打造‘陈小鸽’这一自有品牌,擦亮‘兴宁鸽’公共区域品牌。”在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公司,企业电商销售总监陈伟凡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道。

据悉,金绿集团是广东省内肉鸽行业首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示范养殖基地。通过聚焦科技创新和品牌效益,企业不断加速产业提质增效,从而助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我们创新升级联农带农,大力发展兴宁鸽‘政企银村’共建养殖小区模式,即政府搭台、企业运营、银行融资、村集体入股、农户入驻共建养殖小区,汇聚土地、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带动创业就业,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效益,为兴宁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陈伟凡说。

图片

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的稻田(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顺鹏 摄)

驱车来到“百千万工程”另一典型村——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该村是兴宁最早发展大户种植丝苗米的村,村内1000多亩水田已基本种植丝苗米。依托丝苗米、油茶产业等资源特色,潭坑村实现联农带农超300户,推动村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带动全镇种植丝苗米1.2万亩,获评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丝苗米专业村。

“刚开始来到这里种植丝苗米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村里如今会变得这么美。随着当地丝苗米产业的逐步发展,以及政府在田地里建成栈道,现在每年我们这里都会吸引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全国种粮大户、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新辉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谈道:“作为‘乡村守望者’,我们希望能在兴宁做好丝苗米产业,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参与进来,让他们也获得产业利润,实现增收致富。”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乡村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梅州市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77亿元,同比增长5.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3元,同比增长7.4%。在梅州,一系列可知可感的变化,皆是当地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真实写照。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苏区融湾建设为突破口,梅州将持续发挥资源禀赋,塑造产业优势,在奏响“百千万工程”新乐章中谱写更多“梅”好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