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湖海丨建强“新食力” “舌尖产业”更有“滋味”

央广网天津11月14日消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万物之源,水,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交通、口音、饮食……有形却又无形的“水”,正一点一滴地浸润在城市的血脉中。在天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河湖与海洋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乳制品、饮品、食盐……众多企业正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着人们的味蕾,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历久弥新 一袋奶的“破圈儿”之道

“海河”作为天津人的母亲河可谓是家喻户晓,而有一种令无数新老天津人着迷的“可可味儿”牛奶,也是以其为名。这便是靠着不断创新,在技术与口味上突破传统,跻身“网红产品”的海河牛奶。

当记者来到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天津海河乳品有限公司(下称“海河乳品”)时,一辆满载乘客的大巴车也刚刚停稳落位,不少乘客面带惊喜与好奇走进这座庞大的新型工厂。“他们是今天来参加工业游的市民。自2023年我们的工业游项目开放后,已经有约十万名游客来过了。”海河乳品市场部产品主管侯珮琳说道。

图片

游客们可通过大屏看到牧场中的实时情况(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走进参观走廊,目之所及均是“智慧”体现。“大家现在看到的智慧工厂,也被称为‘黑灯工厂’,即无需人工操作,即使不开灯,也能进行自动化生产。”侯珮琳说,“自动化设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仅需24小时,牛奶就可以从牧场直达大家的餐桌。在开足马力情况下,工厂最高一天能生产500吨牛奶,相当于一天可以灌输220万袋220毫升袋装牛奶。”

图片

不同种类的奶类产品(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2024年初,商务部公布新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始创于1957年的“海河”榜上有名。“老字号”有何“新玩法”?智慧化的“硬件”和新颖的破圈儿“软件”缺一不可。“在可可、草莓等传统口味基础上,我们陆续推出了椰子、香芋以及具有天津特色的煎饼馃子味儿牛奶,最近我们紧跟‘药食同源’养生潮流,还推出了红豆薏米味儿牛奶,也很受年轻人喜爱。”侯珮琳告诉记者,“我们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优乳’认证的乳制品企业,随着工艺的提升、无菌环境的构建以及冷链的完善,产品保质期得到延长,更好地帮助‘海河’走出天津。最近我们新上市了一款低温鲜奶,这将是我们首款销往全国的低温鲜奶。”

图片

货架上的各类“海河”产品见证时代变迁(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在参观走廊的终点,一处“打卡点”引人注目——不同时期的“海河”奶被排列在货架上,它们正向游客们默默讲述着“一袋奶”的变迁。

无菌生产 一瓶气泡水“元气满满”之路

4条饮料生产线、年产能达6亿瓶……这些亮眼的数据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元气森林天津工厂。前不久,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二期购地项目正式落地,总投资规模达10亿元的一、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元气森林集团在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能可达15亿瓶以上。

走进津港运河旁的元气森林天津工厂,玻璃幕墙上“元气森林”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一座集办公、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显得“科技感”满满。

图片

工作人员进行产品研发(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一瓶看似普通的气泡水,究竟要经过多少工序才能来到消费者眼前?“一瓶气泡水要经过前处理、吹瓶、灌装、包装、入库等环节,同时还需要通过微生物、理化、外观等几十项品质确认,合格后才能出厂。”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生产部车间主管赵旭东说,“这一系列流程,都离不开我们全自动无菌碳酸生产线。”

据了解,2019年至2022年,元气森林与国产设备厂商合作,研发出“PET瓶高速吹灌旋一体化无菌灌装设备及产线”,打造出中国首套“含气无菌吹灌旋一体设备”,实现了进口替代。

步入全自动无菌生产车间的参观走廊,记者透过玻璃看到数以万计的饮品在生产线上“秩序井然”地完成一道道工序,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山海。“我们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管控:料液经过超高温瞬时灭菌处理,无菌的料液在无菌的环境里,灌装到无菌的空瓶里,再封旋上无菌的盖子,才能保障产品的无菌,这也是元气森林产品不添加防腐剂的秘诀。”赵旭东告诉记者,目前,该技术杀菌能力达到log6等级,使得元气森林每一百万瓶饮料中被微生物影响的概率不高于一瓶。

图片

元气森林天津工厂产线(央广网发 元气森林天津工厂供图)

“未来,二期项目还将引入6条全球领先的无菌高速生产线,在生产、研发、安全、品控、管理等方面融入AI智能制造模块,运用先进的生产运营管理体系,实现生产管理透明化、质量管控数字化、成本控制精细化,打造数字化智能标杆工厂。”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雅蕾说道。

传承创新 一粒盐的收获之旅

盐,是百姓餐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渤海之滨,汉沽盐场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革新生产流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一粒盐引发的转型和创新近在眼前。

早在公元925年,汉沽盐场的前身芦台场便已建立。从最初刮土淋卤、铁锅煎盐,到清初日晒制盐,而后出现加工盐产品,制盐工艺不断进步。2006年,汉沽盐场建成了国内第一套以滩晒饱和卤水为原料生产真空精制食用盐装置,彻底改变了沿袭多年的融化原盐生产方式,并最大程度保留了海水中对人体有益的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中的13种,开辟了海盐食用精制盐生产新途径。

走进汉沽盐场2020年投资建成的30万吨食盐生产基地,整洁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不停舞动;成品车间立体库内,工作人员通过调度控制系统即可完成产品的存储、出库,整个立体库可同时容纳2.6万吨食用精制盐产品。

图片

食用盐立体库(央广网发 汉沽盐场供图)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立营表示,2024年以来,汉沽盐场对滩田制卤自动走水装置进行改造,实现了自动走水制卤、纳潮泵站无人值守、配电室自动监测,定员减少50%,大大提升了人均劳动生产率。

“现在企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魏立营告诉记者,“我们深挖‘中华老字号’潜力,创新产品生产工艺,将古法制盐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在发展盐产业板块基础上,还聚焦盐化工、溴产业、水产养殖、盐田文旅、新能源等产业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竞争力。”

图片

汉沽盐场水产养殖基地(央广网发 汉沽盐场供图)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传统产业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汉沽盐场正不断更新盐田设备,推动智慧盐田建设,从纳潮、制卤、结晶、收盐、塑苫、运输,各个环节都将实现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作为国家001号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未来,我们将继续用科技赋予老字号新的活力,把盐这篇文章做得更好。”魏立营说道。

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舌尖产业”,正搭乘新质生产力快车,开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之旅。天津,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魅力之城,正向“新”向“智”,让“舌尖产业”更有“新食力”。

总策划:王晔彪

统筹:张强

记者:韩雨晨 周思杨

实习记者:李骏宇 郭奕锦

天津市委网信办指导 央广网天津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