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成了新一轮的炮灰

图片

楼市托底政策,已经进入密集释放的时期。

昨天晚上,减税“大招”落地了——

图片

随手算了算,对于二套房的买家来说,可以省掉1-2个点的契税,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入手成本;

对有意买入大面积住宅的买家,后续还有取消豪宅税的buff可以期待。

再往前两日,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回收购存量土地的细则,悄悄地挂上了自然资源部的官网——

图片

一方面从供应端真正去库存,另一方面,也能降低房企和城投的资金链压力,毕竟,这几年为土地市场“兜底”的企业,就没有几个不亏本的。

回头看看,自从上周五,蓝财爷一把砸出总计12万亿的化债额度,并释放专项债收储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预期至今,刚刚过去五天时间。

凭良心说,从利好吹风到最终兑现,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止跌回稳”的目标有序推进,但舆论场里,又好像总充满了小作文式的巨大期待,和各种“不及预期”的喟叹。

大家似乎都有点迷茫——

926大会至今,利好扎堆,楼市止跌了吗?

或者说,究竟“猛药”要砸到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真正的好转?


01

现在的楼市到底是什么情况?


从喊出“止跌回稳”至今,一个半月时间,我们一直在针对一线及大湾区主要城市进行楼市数据跟踪,观察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点:

1. 新政一出楼市反弹明显,量价齐升,不少观望已久的准客户踩着节点入市,无论北上广深,还是佛山东莞这些湾区主要城市,一二手成交量翻倍的比比皆是。

其中,深圳新房最受青睐,10月环比增长超过400%。

2. 但成交高峰似乎正在过去——

一手房的成交面积在10月底达到顶峰二手房第一波成交高峰普遍出现在10月中上旬,也就是小长假回来之后一周内,第二波高峰出现在10月底-11月初。

目前,各城市一二手交易量都已经略有回落。

3. 从贝壳数据反馈的跌涨比来看,深圳是这一轮楼市反弹力度最大,业主心态也最为强势的城市,926至今,一直维持在3左右,非常稳定。

北京、广州和东莞的跌涨比经历了一些浮动,偶尔会突破10的荣枯线,但大部分时间业主心态还在强势区间。

相比之下,上海和佛山的跌涨比已经突破10,回到了业主弱势区间。

总之,“止跌回稳”提出一个半月之后,存量客户已经消化了不少,新一轮准买家还在挑挑拣拣,楼市已经出现转凉的苗头——

如果没有新的利好刺激,这一波入场的买家,眼看着就要成为新一轮的炮灰。

要紧急撑住场子,药,是绝对不能停的。


02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开启正循环?


一个明显的共识是:

经济转好,普通人的收入预期提升,才是增加楼市需求的关键。

那么,政策全面转向一个多月了,国内的经济到底怎么样?

10月的官方数据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的角度。

首先,比较令人振奋的是:

M1反转了。

10月份,M1从上月的-7.4回升至-6.1,带动M1与M2之间的差收窄至-13.6%,比9月的-14.2有所改善。

图片

在传统经济周期的框架中,M1增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值,直接对应地产销售的兴衰——

一般来说,确认M1拐点之后的几个月之后,会出现PPI的拐点、地产投资的拐点和房企土地购置的拐点。

而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收窄,说明市场上的“活钱”增多,大家会愿意拿更多的钱出来消费或者投资,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

其次,居民贷款明显上升。

其中短期贷款单月新增量达到了近五年最高,而中长期贷款,也就是房贷的新增数据,也出现了同比上升——

图片

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1100亿元,虽然比起2020-2021年的4000亿+仍有差距,但相比2022-2023年的区区几百亿来说,也算出现了显著的改善。

这是好的方面。

不好的方面在哪里呢?

社融增速没有转好的迹象,企业的融资规模还在下降。

10月,企业新增贷款1300亿元,同比去年,少增了接近4000亿,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同比降幅大幅扩大到了74.8%。

这也说明,大部分企业依然没有扩张需求。

再看10月的PPI数据,是明显低于预期的,也就是说,经济摆脱通缩螺旋,建立正循环,还需要时间。


03

12万亿的“大放水”,是个伪命题


说到这里,应该很多人会想到上周五蓝财爷那12万亿。

要知道,2008年那扭转乾坤的4万亿是如此地深入人心,而这次的数字,是当时的整整3倍。

会不会有3倍的效果呢?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

当年的4万亿,是直接投入建设,扩大内需的,而这次的12万亿,只提升了地方政府发债和展期的额度——

其中,在化解隐性债务方面,一次性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本应在2028年底前偿还的2万亿元棚户区改造隐债,也将进行展期。

这么一捋,12万亿的“化债资源”只是帮助地方政府将还债时间点押后,既没有消灭债务,也没有形成更多的债务规模,对整个市场没有任何新增的货币投放。

所谓的“大放水”,是个伪命题。


04

让钱“转”起来


但有一说一,化债本身对市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首先,地方政府的压力小了,原本未来5年内必须偿还14.3万亿的隐债,现在一下子降到了2.3万亿元。

债务暴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其次,许多“三角债”被解开后,客观上会加速货币的流动——

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太多,远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是说,即使货币供应量不变,只要流动速度加快,也可以导致物价上涨。

这也是现在高层希望大家不要有太多存款,尽量把钱拿出去投资消费的本意。

最后,从高息隐债转为低息专项债之后,还实打实地节省出了一笔利息支出,五年累计省出6000个亿。

这6000个亿,政府也可以用来兜底民生,投入建设,或者给公务员发工资,拉动消费。

额度是有点低,但也聊胜于无。

毕竟,这不是终点。

这不,今天凌晨,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