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1月14日电 近日,50岁的张丽(化名)因突发呼吸困难前往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十分危险。随后,该院介入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紧密协作,通过实施介入手术成功“打通”肺动脉,让张丽重拾正常呼吸,挽救了生命。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介入医学团队为患者实施肺动脉栓塞手术,右为该院介入科主任孙晓龙。曾英豪摄
女子肺部栓塞 恐危及生命
此前一周,张丽时常感到呼吸急促,但稍作休息,呼吸便会恢复平静,以为是劳累所致,她并未特别在意。几天后,张丽突感呼吸困难,状态十分危险,家人随即将她送往医院。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贾骏根据多年经验,考虑张丽可能是肺部血管病变,经过CT血管成像,明确了她反复气促进而呼吸困难的原因——急性肺动脉栓塞。
作为医院介入平台的医生之一,贾骏立即联系介入科主任孙晓龙,并联合普外科、麻醉科形成治疗团队。“从CT血管成像可以看出,患者有肺动脉血栓栓塞情况,也就是肺动脉血管被堵住了。”孙晓龙介绍,血栓一旦堵塞肺动脉,将造成肺循环灌注不足,从而使氧气供应不足,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就像体内隐藏着一枚不定时炸弹,现在亟需‘拆弹’。”孙晓龙说。
治疗团队经过多学科综合会诊评估病情,并与患者家属做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肺动脉微创介入手术。
手术前后肺动脉造影对比。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供图
利用“透视眼” 医生成功“拆弹”
10月25日,孙晓龙带领多学科介入组医护人员为张丽实施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孙晓龙全神贯注地寻找“短路”血管,由于腹腔内动脉复杂,且迂曲细小,微导丝及微导管进入困难。
凭借多年介入手术经验,孙晓龙与治疗团队耐心配合,细致地甄别判断,在DSA可视化路途下,沿着肺部血管造影顺藤摸瓜,很快找准了血栓所在位置。
孙晓龙通过患者双侧股静脉穿刺,将一根如丝线般细的微导丝沿着血管送入双侧下肢静脉进行造影。在X射线的实时监控下,治疗团队仿佛拥有“透视眼”,能清晰看到导丝的位置和血管血流情况,显示左侧骼静脉重度狭窄,并内有血栓。沿着导丝再送入微导管进行造影,显示左右两侧肺动脉内均有血栓。
随后,通过导管抽吸出血栓,疏通“堵点”,肺动脉血流即刻恢复畅通。接下来解决左侧骼静脉重度狭窄问题。治疗团队向左侧骼静脉送入细导丝,并沿导丝送入一个小小的球囊,将狭窄的血管扩张开来,再于血管狭窄处放置一枚支架,支撑起狭窄的血管壁,使血流重新通畅。
手术历时约一小时,成功拆掉了张丽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的术后治疗和护理下,张丽恢复良好,肺动脉栓塞情况得到有效治疗。
医生在手术室外实时监控介入手术进行情况。曾英豪摄
身穿40斤铅衣 为患者“精雕细琢”
据了解,介入医学是一门融合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作为医生的“眼睛”,如X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实时引导相应器械和药物精准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
为了通过DSA可视化设备造影看到患者体内器官和血管,介入医生经常需要在射线下工作,这意味着介入医生会遭受射线伤害。因此,为了保护重要器官,他们需要穿上特制的铅衣进入手术室为患者治疗。“一套铅衣的重量大约40斤,一台介入手术的时长从几十分钟到7、8个小时不等。”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志宏也是该院介入平台的医生之一,他提到,介入手术中,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穿着厚重的铅衣做精细操作,不论冬夏,几乎每一台手术结束,医护人员都汗透全身。
孙晓龙已有超20年介入手术经验,他介绍,目前介入医学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在肿瘤治疗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影像设备的操作和各种介入器械的使用技巧,同时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坚定不断突破、创新的科研精神。相信介入医学会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孙晓龙说到。(胡虹、李璐)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介入医生团队。曾英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