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加加食品四家“酱油股”陆续披露了2024年三季报。整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延续半年报营收、净利双增的态势;中炬高新虽同比扭亏但未增收;千禾味业在“零添加”概念红利期结束后,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降;加加食品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增幅垫底。业内人士表示,酱油进入存量市场,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强者恒强”趋势难改,从长远来看,行业依旧保持向好态势。
“一哥”前三季度营收200亿元
4家“酱油股”3家营收下滑,从4家酱油上市企业披露的三季报来看,今年调味品市场竞争态势更加复杂,分化进一步加剧。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的仅有“一哥”海天味业,为203.99亿元,同比增长9.38%,其中酱油业务占据“半壁江山”,实现营收103.38亿元,同比增长7.40%;归母净利润48.15亿元,同比增长11.23%;扣非净利润46.15亿元,同比增长11.14%。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海天味业首次在前三季度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大关。
作为“酱油老二”的中炬高新,前三季度营收39.46亿元,同比下滑0.17%,下滑幅度有所收窄;归母净利润为5.7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12.7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5.52亿元,同比增长19.25%。
整体规模位居第三位的千禾味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88亿元,同比下降1.9%;完成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9.2%;扣非归母净利润3.47亿元,同比下降10.3%。
单从业绩层面看,加加食品“酱油第一股”的光环越来越黯淡。前三季度,加加食品营收10.36亿元,同比下跌14.92%;净利润为亏损0.68亿元,同比下跌166.58%;扣非净利润为亏损0.81亿元,同比下跌103.14%。
单从营收来看,3家企业和海天味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前三季度,海天味业营收就相当于5个中炬高新、9个千禾味业、20个加加食品。
“零添加”红利渐退
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概念一度业绩暴增,被称为“酱油黑马”。
在“零添加”酱油领域,千禾味业布局较早,2008年首推零添加酱油,此后逐步建立起以“零添加”为核心的品牌形象。2016年3月,千禾味业在上交所上市,当年营收7.71亿元。2018年,公司正式确立以“零添加”产品为主的产品战略。
2022年,“零添加”给千禾味业带来了“泼天富贵”。当年,千禾味业营收24.36亿元,增速26.55%,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增速55.35%,超过此前两年的增速。2023年,千禾味业营收、净利继续双高增长,营收32.07亿元,同比增长31.62%;归母净利润5.30亿元,同比增长56.66%,两项数据创出历史新高。
红利出现后,越来越多的调味品企业卷入了“零添加”赛道。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欣和、加加食品等均推出了零添加酱油产品,有的进一步推出了“有机零添加”“减盐零添加”等新品类。
不少食品行业专家一直在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零添加”食品,消费者通常会把“零添加”“纯天然”“有机”等作为购买标准,“零添加”食品正是厂商迎合大众对饮食健康追求的一种体现。但“零添加”不等同于完全健康,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也不等同于低劣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曾在多个场合为食品添加剂正名。他表示,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提升食品色香味,也是为了防腐、保鲜以及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食品添加剂与违法添加物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一度站上风口,但随着理性消费的回归,“零添加”并不能成为“强心剂”。千禾味业业绩增速放缓早有征兆,2024年一季度,业绩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报,净利润2.51亿元,同比下滑2.38%。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千禾味业所打造的高端“零添加”酱油,并没有真正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虽然此前业绩增速一度迅猛,但“零添加”概念只是一种噱头,是差异化营销的一种方式。产品成本高、售价高、消费频次低,才是该公司多年来未能快速发展、利润未能快速提升的核心原因。随着短期发展红利消退,千禾味业优势已不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千禾味业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
竞争加剧行业求新求变
当下,酱油市场乃至整个调味品市场的格局变得越来越稳定,进入存量市场已是行业共识,如何寻找到新增长点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消耗品,酱油等传统调味品与大部分消费品类相同,极度依赖渠道端的建设。”朱丹蓬表示,我国调味品的消费渠道包括餐饮、家庭与食品加工,当前酱油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B端餐饮市场,约为50%。
相关数据显示,海天味业是业内线下渠道建设最完善的企业之一。经销商数量领先,且餐饮渠道占比高。截至三季度末,海天味业经销商数量为6722家,今年以来净增131个,餐饮渠道占比超过60%。
尽管海天味业的龙头地位依旧稳固,但后来者也在加速抢占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末,千禾味业经销商数量达到3250家,同比增加1020家;2024年前三季度增加至3424家,增加628家。中炬高新2023年销商数量为2084个,净增81个;2024年前三季度为2395家,净增311家。不同的是,加加食品经销商数量出现下滑,截至6月,加加食品经销商总数为1398个,新增217个,减少345个。与2023年12月总数1526个相比,经销商数量净减128个。业内人士认为,加加食品业绩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经销商数量减少的影响。
面对竞争压力,近年来,海天味业加快了多元化进程,跨界了粮油米面、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预制菜、饮品、雪糕等众多领域。从产品来看,酱油依旧是海天味业的营收主力,其次是蚝油(营收34.27亿元,同比增长6.38%)和调味酱(营收20.34亿元,同比增长9.01 %)。但2024年前三季度其他业务板块营收达31.66亿元,占比已升至16.69%,同比增长19.88%,明显优于酱油、调味酱、蚝油三大业务板块的个位数营收增速。同时,海天味业持续优化线上渠道,从三季报看,线下渠道依旧是该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不过线上渠道的营收增速更为迅速。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线下渠道营收180.23亿元,同比增长8.22%;线上渠道营收9.42亿元,同比增长34.53%。
除了加大经销商上的布局,其他企业还在积极采取多举措突围,探索新的市场机遇。中炬高新持续聚焦调味品主业发展,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千禾味业新扩建的年产60万吨调味品产能正在逐步投放,且已开拓了部分海外市场;加加食品继续加大减盐系列大单品宣传,并加大新零售渠道推广力度,加快线上线下同步的多元化布局。
“我持续看好酱油乃至整个调味品行业。”朱丹蓬说道,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对餐饮外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餐饮渠道调味品“盘子”会越来越大,而餐饮渠道调味品用量是家庭渠道的1.7倍,“从长远来看,如何和消费者走得更近、贴得更紧,如何提高客户黏性,是大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记者 高娇娣)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