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在“硒”望的田野上

叶县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这里也是叶姓始祖沈诸梁的封地,由他修建的水利工程——叶公东西二陂,一为蓄水排涝,二为引水浇田,它是我国较早的水利工程,比魏国西门豹治邺修漳水十二渠早五六十年,比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更早两百多年。
在叶县境内还保留着一座古县衙,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县衙。在县衙大堂上方有块木质结构建筑叫卷棚,是地方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般县衙多为七品规格,是不能用卷棚的,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卷棚。为什么叶县县衙比一般县衙多了卷棚结构呢?叶县在古代土地肥沃,是纳粮大县,每年上缴的税赋甚至可以超过十万石,能来这儿当知县的都是正五品官员。”叶县县衙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
东西二陂、叶县县衙……穿越千年光阴,诉说着叶县广袤土地上的农耕故事。步入新时代,如何在传统种粮大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叶县进行了有益探索。
智慧农田 奏响“数字化”新乐章
叶县仙台镇大李庄村种粮户徐中明一大早便来到自家的田地里,查看庄稼长势。
这些年,随着叶县“硒麦小镇”先导区农文旅一体化进程加速,他便养成了喜欢去田间“溜达”的习惯。
图片
叶县高标准农田核心区。
徐中明流转的100多亩土地,都在高标准农田核心区里。“今年小麦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而且都是富硒的,比普通小麦贵了1毛多,卖了个好价钱。今年小麦又种上了,又有了新盼头。”徐中明喜上眉梢。
在他承包的农田里,智慧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虫情监测站、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服务站等各类设备密布在地头一侧。
“以前是‘手把手’传授种地经验,现在通过智慧平台就能接收到田间信息,基本解放了人力。”徐中明解释道。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叶县的田间地头奏响“数字化”乐章,像徐中明这样从中受益的“老把式”不在少数。
叶县有耕地123万亩,属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当地牢牢扛稳粮食责任,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位居全市第一。
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早在多年前,叶县就提前布局,坚持推进全域化、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等“六化”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92万亩,实现由“粮田”到“良田”、“望天收”到“慧种田”的转变。
庄稼长势、土壤状况、病虫草害、积温积雨等信息通过传感器可实时搜集、快速反馈;电卡一刷,水肥一体机就能自动浇地施肥;无人植保机腾空而起,一天便可喷施作物面积500余亩……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叶县农田里碰撞,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这不仅极大方便了农户的农业生产,使每亩地约增收10%左右,也成为叶县打造“绿色富硒小麦第一县”的最大底气。
一麦相“链” 厚植“产业化”新“硒”望
走进位于叶县金创富硒小麦产业园的创大面业公司,浓浓的面香扑面而来,透过玻璃观光廊道,只见生产线上,面粉被“吞进”一台台机器的“肚子”里后,亮白齐整的挂面就生产出来了。
与普通挂面相比,这里生产的挂面售价更高,每斤能卖到20元,价格增长的“密码”在于挂面用的是富硒小麦。
富硒小麦,顾名思义就是硒元素含量更高,和普通小麦相比,更利于人体健康,也与当前人们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的饮食需求更加契合。
图片
创大面业生产车间。
依托境内沙河、漂麦河等流域土壤富含硒元素的区位优势,同时借助于68万亩的绿色种植基地,近几年,叶县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加紧创建国家级富硒小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提出了打造“绿色富硒小麦第一县”的奋斗目标,今年已打造富硒小麦10万亩,优质富硒小麦的供应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如何让富硒小麦的“作物特点”变成“产品特色”,怎样延伸富硒小麦产业链条?拓宽“出路”、加大“吞吐量”是关键。
为此,叶县政府投资4.3亿元创建金创富硒小麦产业园,用于加工富硒小麦,助力好粮做出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富硒小麦+”的产业模式正在为当地农户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叶县廉村镇王店村种粮大户高要广种有1000多亩富硒小麦,今年夏收每亩地打了1300多斤粮食,喜迎丰收。
“富硒小麦产量再高也不愁卖,咱这相当于订单农业,县里加工厂直接把麦子收走了,销路根本不用担心。”高要广之前种植普通小麦,每年夏收需要自己联系收粮,对比多家价格才敢出手,劳心费力,经济收益也一般。“我从近几年开始种植富硒小麦,价格贵一点,1亩地能多赚100来块钱呢。”高要广说。
除了挂面外,当地以富硒小麦为基料生产出来的羊肚菌丝还被制作成了富硒羊肚菌粉,每公斤售价高达千元以上。
依托区位优势,叶县富硒小麦的供应链正在不断完善;借助政策支持,由富硒小麦延伸出的产业链还在继续拉长,价值链也在不断提升。
田畴织锦绣,沃野遍生金。随着“三链”同构持续发力,越来越多镶嵌在产业链上的村民因此受益,奏响了希望田野兴三农的华美乐章。
以“硒”富民 探索“社会化”新路径
物以“硒”为贵。叶县硒麦链条日益完善,如何让硒麦惠农,释放更多产业红利?
叶县将“题”点在“活”字上。
“我们灵活运用政策集成,依托大田农服公司,探索出了一条以社会化模式推动硒麦产业做大做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叶县副县长王清政说。
在叶县田庄乡张申庄村种植户李彦淼的大田里,大田农服公司总经理张银垒正在和李彦淼说着硒麦订单。
作为大田农服的“基地长”之一,李彦淼通过大田农服平台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富硒小麦,仅今年夏收这一季就收益40万元,初尝甜头的他今年决定继续跟着大田农服干。
大田农服全称是叶县大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建投集团、平顶山叶发投资集团和河南天硕农业集团3家公司共同组建的农业公司,拥有育种、种植、销售全链条的技术、市场和农资优势,采取公司+基地长(村集体)的形式,既解决种地融资难题,又提供雄厚的技术和优质廉价的农资服务,为农田丰收“保驾”。
两大国企与农业龙头企业“牵手”,使得大田农业公司一“出生”就带有多个金字招牌,很快就与众多村级集体及种植大户达成了合作。李彦淼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靠着几台小型农机,李彦淼流转了村里的4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从犁耙、选种到种植、打药、收割……每一项都得亲力亲为,一年到头挣个辛苦钱。
“每亩土地流转费1000元,两季成本差不多还得1300元。”李彦淼说,种地不菲的投入加上自然灾害的风险,使得他迟迟未敢轻易扩大种植规模。
而大田农服合作经营模式的“诞生”,化解了李彦淼的担心。“基地人”从大田农服平台认领土地,个人只需出地租,耕、种、犁、耙、收全交给公司,收获后利润八成归基地人,两成归公司。
依托大田农服的社会化服务,李彦淼当上了“甩手掌柜”,而他的梦想也“膨胀”了:今年,他的富硒小麦种植面积一度扩大到1000亩,每亩地利润分成就有400元。
“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模式能把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彻底解放出来。”张银垒介绍,目前,以基地长合作方式的田地面积达到3万多亩,叶县水寨乡天边徐、蔡寺两个村集体年稳定收益十几万元。
管理不操心,小麦不愁卖,价格还喜人,“李彦淼们”靠着硒麦种植和社会化服务不仅鼓起了腰包,也解锁了致富新“密码”。
“硒”麦小镇 描绘“融合化”新版图
踏着时序节奏,初冬的叶县大地又变了——村落堪图画,沃野皆是景。
在叶县仙台镇境内的叶县硒麦小镇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共富工坊”“小XI带你游遍硒麦小镇”“XI有时光”“硒麦小镇咖啡馆”等令人眼前一亮。
“依托3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配套设施,我们把高手‘请进来’,实施了乡村硒望计划。”叶县仙台镇镇长李帆说。
通过“运营前置+需求定制”打造新场景、新故事、新体验,是叶县推进农旅融合的重要一环。
图片
游客在硒麦小镇打卡
立足农田优势,叶县以农民为主体、以旅游为纽带,结合“千万工程”实施,借脑借智借力,帮助农民做好规划布局和策划设计,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不断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产品供给,开发农业多种新功能。
为保留原汁原味的农家味道、乡愁记忆,叶县将核心区村庄墙壁统一粉刷为土色,与农田浑为一体。建造沉浸式“农业+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动漫呈现种子发育生长过程,建成叶县百谷产品馆。
同时,当地采取以点代面、梯次进展的方式,尝试引流入村,以观景台为中心,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划出4000多亩作为核心区,本着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在各村独有的特色上进行“描摹”,自东向西渐次重点打造西马庄、大李庄、吴哲庄和西董庄,使其个性色彩更加突出。
西马庄村有画虎、做炭粉彩画的传统,在该村设立乡村记忆馆、农耕长廊、画室,设立粮蔬示范园区;
大李庄村将澧河水引进村里,形成了70多亩的清水塘和桃花岛,还建起了麦田艺术馆、麦田特产馆等;
吴哲庄村依托闻名遐迩的“孝心饺子宴”,建起了乡村大食堂,大打孝贤文化,荒坑治出的空地被打造成孝贤共享菜园,分批奖励给孝贤们免费耕种……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如今,叶县硒麦小镇已形成了一个个“村中有田、田中有村”的网红打卡地,乡村精神气质得以改变,先导片区实现了“田村共富”。
“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上万名游客。”叶县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司志阳回忆道,还有很多网红以绿浪作幕,用人流为景,搞起了一场场直播。尤其是夏天,来此消暑纳凉赏景的人又引来了众多卖小吃的,让此地自发形成了夜市……
叶县硒麦小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新版图,实现了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达到“1+1>2”的效果,不仅扮靓了乡村,实现了能向土地要效益,还让村民们捧上了“旅游饭”,年接待游客可达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