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家庄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搬进学校
“刻刀差一点儿,这只鱼的眼睛就不生动了。”经过45分钟的雕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9班的焦盛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木雕作品。“自己动手搞制作,不仅学到了手艺,也从中体会到了工匠二字的含义。”焦盛桐说。
日前,在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学劳动美育实践基地——许红阳创新工作室里,七年级9班的学生,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大工匠许红阳的指导下,进行木雕“创作”——制作木雕“鱼”。
创新工作室内,墙上挂满各种木雕传统工具,实木的桌子、椅子上摆着刻刀等工具,墙面上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早在2022年,许红阳的木雕创新工作室就搬进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设为选修课。“报名的人数达到1700多人,第二年又增加了一个班。”许红阳说。
十二中劳动美育实践基地的创新工作室的设立,石家庄市长安区总工会在政策、资金、场地上给与了最大支持,“需要什么给什么”。目前,像这样的许红阳创新工作室已经搬进了位于石家庄市的11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区别于传统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授课,而是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石家庄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到,要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支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在职业学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高等学校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而把工匠课堂搬进学校就是一次具体的实践。
据了解,在石家庄市总工会牵线搭桥,指导、推动下,许红阳创新工作室已与石家庄学院、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第十二中学等11家公立院校创建木雕创新工作室。石家庄市各级工会、教育局等部门累计拨付专项资金200多万元,高标准建立创新工作室。各院校结合学校特色参与规划设计,划拨固定场地支持创新工作室建设,并将木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制定培育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培训。
“建设劳动美育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们体验手工艺制作的机会,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石家庄市第十二中副校长刘战功说,现在,每周的一二三五是普及课,周四是社团精品课,通过与工匠的接触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工匠的精神追求,也能在实践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悉,石家庄市总工会还将支持更多的劳模工匠,走进学校,开设课堂,为更多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授课、传艺、解惑。(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董洁)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