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作用在于传递信息,而信息是一种可以包装的舆论,当我们身处在一个传媒并不发达的社会的时候,掌握传媒的人自然掌控一切。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回想下,但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到来,我们都是从哪里获得信息,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地摊文学。当然,这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资讯,而这些咨询本身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什么作用,闭环作用。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地心游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地摊文学式的故事,本片中的故事本身没有特点,但对于咨询匮乏时期的观众们来说,本片无疑是优秀的。《地心游记》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对于考古有着某种痴迷的教授罗克,某一天意外得到了侄子送给自己的礼物后,发现了一个来自于冰岛的讯息,这个讯息传递了一个关于地球中心的秘密。罗克教授带着自己的侄子出发了。
旅途中,罗克教授意外得知自己的同行已经早自己一步出发了,然而罗克教授却到头来看到了同行的尸体,这一行崎岖坎坷,同行死后,他的遗孀加入到了罗克教授的探险队,三个人带着一个冰岛向导出发了,在经历了诸多生死关头考验之后,罗克教授成功的来到了自己心驰神往的地方,然而在这里,发现归发现,一行人却被迫走进了死胡同,他们如何探险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求生。
《地心游记》之所以被认为是地摊文学的集大成者,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思考下本片的创作理念,罗克教授对于亚特兰蒂斯古城的痴迷到了一定的程度,然而碰巧收到的礼物中就包含有这样的信息,这种逻辑顺序对80后90后的观众们来说并不陌生。当年风靡一时的地摊文学“世界未解之谜”系列丛书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之所以后来这样的未解之谜慢慢的销声匿迹,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过多的资讯已经彻底的淹没了早期的传播渠道,而新生的通讯方式早已经让这种有着严重滞后性的传播链灰飞烟灭。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本片上映的年限吧,作为一部1959年上映的美国奇幻电影,本片还没有归于科幻片这一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带有着一种冒险的氛围,当却够不上科幻的边缘,当然,在当今的观众来看,这种粗制滥造的视觉效果可能连五毛钱都不值,当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优秀的视效。而且这种视效对于地摊文学来说也是一种直观展现。
我们可以捋一捋其中的逻辑闭环,奇幻电影本身需要一定的宣传才能构成商业传播,进而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美国的奇幻电影,最终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这是一个闭环,闭环的初始点在于电影本身,首先要有这样一部影片,其次,影片要完成传播,一定要有配合的传播渠道,地摊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渠道,这是配合电影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很多时候,一些地方不适合电影传播,地摊文学就成了传播主体。
我们可以想象,地摊文学先输出未解之谜这个概念,当这个概念在脑海中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的时候,电影适时出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可以完成一种信息闭环。这就是传播的力量。
很多时候,当我们接收到信息之后,信息要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刺激这个信息,而本片虽然上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但本片对于喜欢地摊文学的观众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而是对于自己之前接受的概念的一种逻辑闭环,终于可以在脑海中对于未解之谜有了具体的对应物。而电影中所宣传的隐性的概念也就被观众们接受了。
大家想想看,片中营造出来的罗克教授是一个什么形象,是一个探险者,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人,这种精神迎合的是什么?是欧洲中心主义在海权时代所推崇的所谓的冒险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是殖民扩张,如果我们仅仅对于这种前台表现出来的精神大加赞誉,那么对于这种精神背后的殖民扩张就是一种鼓舞。这是本片所要隐去的内容,因此,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只会看到这种使人内心鼓舞的前台,且为之动容,这样一来,舆论的传播目的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地心游记》本身并不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却是一部将原本的现象变成现实的作品,这种作品的意义在于营造出来一个想象力的引导具体物,而对于影片的内容来说,实际的电影意义并不大,因为这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因此,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观众的某些现象以及怀念在里面,他也就成为了经典,同时,想象力有了对应之后,本片的隐性意义也就更大了。
而所谓的冒险精神,其实可以引发出来一个问题,当你一冒险家自居,并且从别的国家发掘出来宝藏之后,宝藏究竟归谁?是以你为首的全人类,还是这个国家自己?如果是前者,电影的拍摄国真的这样做了吗?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