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藏书界有“成都天一阁”美称的贲园书库,坐落于锦江区和平街16号(四川省图书馆职工宿舍)院内,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全盛时期书库藏书达30多万册,是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藏书楼,也是当时往来蜀地文人雅士的重要聚集地。
追溯这座蜚声海内外的藏书阁历史,“阁主”严遨不平凡的一生就必然要知晓。
贲园书库(图源:华西都市报)
原名严祖馨,字德舆,以“岳莲”作为读书时的学名,入府学又更字雁峰,后因倾慕唐末五代郑遨之为人,复改名遨,别号“贲园居士”。
严遨出生于陕西渭南一户以盐业起家的巨富人家,严家数代都是在蜀中经营盐业的大商。他2岁时随去成都做官的父亲严翥祺入蜀,后因父亲去世,随父亲灵柩回到渭南老家。清同治元年(1862年),渭南局势混乱,不满8岁的祖馨才又随母亲辗转山西蒲州、河南、湖北等地,于次年春抵达四川成都严家商号安顿下来。
在成都安居后,母亲曾氏为他专门请了家学,祖馨随即发奋读书,几年之间即把“十三经”烂熟于心,通读《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遍览《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及唐宋古文辞等著述,可谓研学精深。不满20岁,他就写出了入世之作《辟咡集》(诗集)。
那个时代,经商人家,尤其是期盼家中有能从事仕途的后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迫于母亲施压,雁峰拿着一大笔钱进了京城。
但到京城后,世乱纷纷,他便一直找理由推脱不去联系引见捐官一事,只在京城逗留半月,便私自将所带款项全部购买成书籍装运回川了。
路过西安时,又听说有原来的漕运总督张芥航的孙儿,因家道中落,要把大量藏书(一千余部)全部出卖,于是他不惜资财,毅然包购下来,运回成都。这一路下来,官没有做成,反倒藏书成癖,越发沉浸其中。
后戊戌变法失败,他的两个好友杨锐、刘光第被杀,给他很深的刺激,决意永远埋头典籍,保持清白之躯,借诵读与收藏书籍作为精神寄托。他对现世充满了危机感,甚而以唐朝拂衣遁世的名士“郑遨”为榜样,将名字更名为“严遨”。
严家原本有藏书多种,他本就“天才博雅,挺拔不群,嗜古搜奇,钻研成癖”,从学湘绮先生以后,更是“上下千古,纵横六合”,越发不满足于过去的收藏,不断用家中资产继续搜购藏书,终年不懈。而他所收藏的数万册书不仅供自己朝夕诵读,还提供给当时蜀中学者、文人查阅。
藏书渐多,居宅“贲园”(原骆公祠街18号,今和平街16号,旧址为三国时期顺平侯赵云的府宅,清雍正年间为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宅邸,严遨清末置宅于此)的三楹“景勉楼”,竟至充栋盈屋,建一座大型藏书楼的需求也就随之而来。1914年6月,贲园书库初建,老师王闿运得知后,极为欣慰,亲自撰写一联,专程派人由长沙送来。
天爵自尊,不官亦贵
异书满室 其富莫京
并附跋语:“雁峰老弟专使索书楹贴,云此十六字,足见其志。”
贲园书库(图源:锦江发布)
后建造工程继续提升完善,直到1924年方得落成。书库落成,由金正炜先生亲题匾题“贲园书库”。2001年2月,成都市政府公布成都市首批文物建筑,“贲园书库”作为成都当前唯一仍存的专门的民间藏书建筑入选其中。
1918年秋,这位以毕生精力和财产献身于藏书事业的“文学处士”,瞑目安息,与世长辞。
如今,在成都杜甫草堂、青城山及西安碑林、华山西峰等地还能见到严遨的文墨手迹。且贲园书库仍在,他那些珍贵的藏书也大都保存在四川省图书馆,为后世创造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