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服务”,强化“硬支撑”——传媒智库的困境与突围路径

作者:崔京良  吕冰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

图片

导读

媒体智库是国家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国家政策推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媒体智库得到快速发展,在推动媒体融合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媒体智库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存在智库功能定位不清、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全媒体探索”推出“媒体智库:决胜‘智’高点”专题,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传媒智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效、优势都已十分明显,不足、困难也日渐清晰,如何突破困境、加速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总结规律、找出答案,以便为更多媒体的智库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总结当前传媒智库的成功做法,我们发现,传统媒体应确立创新思维,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智库建设路径,在有能力做好建言献策等“软服务”的同时,应当着重打造和强化数据、模型、技术、平台等“硬支撑”,与当前和未来的热点领域、热门技术相结合,在传媒行业链条上大胆延伸,研究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智库服务产品,既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又能助力传统媒体深融转型和系统性变革。

根据自身定位,提升智库“软服务”

智库也称“思想库”,是由专家组成、多学科兼容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战略选择以及策略路线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显然,该定义把智库主要定位为“生产思想”“出谋划策”,强调了“智”这一“软服务”功能。

“软服务”最为典型的产品形式就是智库报告。媒体定期发表的特约评论员、特约专家文章是一种带有自身智库色彩的主动选择。媒体单一的深度报道、记者调查严格来讲并不能算是成熟的智库产品,但在成系列发布之后也可以作为智库产品来对待。评论、调查等形式的智库“软服务”实际上可以看作媒体职能向智库职能的一种延伸和互动,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传媒”迈向“智库”,核心优势在于利用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现智库成果互动传播。也有观点认为,传统媒体是“内容为王”“观点立报”,是舆论场的“定海神针”,而建设媒体智库是有力赋能媒体主责主业本质的趋势要求。 

“软服务”是多数智库的主要功能,也往往是传媒智库在初建时最容易考虑的方向。但“软服务”是不是传媒智库的必选项,传媒智库能否做大做强“软服务”,还需要根据媒体自身定位、人员结构、资源禀赋及所在区域、面对的群体等进行谋划和决策,不可一概而论。

实现“软服务”的功能离不开专家团队,传媒智库专家团队建设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发挥媒体的资源整合能力,吸纳“外脑”成立“专家库”;二是利用媒体现有的人力资源,培养自有研究员。从实践效果来看,中央媒体及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地方媒体在利用“外脑”实现“软服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吸引外部专家参与。比如,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019年联合中外15家知名智库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新华传媒智库的定位是资源整合链接的重要桥梁、宣传服务转型的有力抓手以及资政建言赋能的有机载体,致力于以“库”聚“智”、以“报”传“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的南方防务智库吸纳了国防、国际关系、外交等领域的权威人士与专家学者担任智库顾问。

对多数媒体来说,单纯依靠“外脑”办智库,常常受制于人,难以建立起持久性强、影响力大、品牌独立的智库专家团队,以致不少智库品牌最终销声匿迹。与之对应的,通过挖掘、培养自有研究员,或者直接引进专家型人才进行智库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部分记者编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可以运营起相应的研究中心,比如齐鲁晚报壹点智库的文史研究院就是这样产生的。该研究院负责人常年从事文化采编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济南文史研究和文献收藏专家,参编济南文史图书30余部。该研究院近年来与济南市档案、史志、泉水、地名诸部门密切合作,在泉水文化领域拥有颇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财经等行业垂直媒体在自有研究员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南财智库目前已拥有100多名自有研究员。由自有研究员组成的智库,往往更容易和地方经济、产业、文化等行业建立紧密联系,进而具备更强的区域竞争力。

结合热门领域,打造智库“硬支撑”

实践证明,传媒智库要发展壮大,仅仅提供“软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构建和拓展“硬支撑”,为媒体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硬支撑”是相对于智库报告、评论分析、调查分析等“软服务”而言的。在近年来的媒体融合过程中,“硬支撑”重点指各种数据系统、分析模型、评价体系、技术集成平台、新型传播技术研究成果等。这样的“硬支撑”不仅夯实了“软服务”的根基、提高了“软服务”的质量,而且大大拓展了传媒智库的服务范围,实现了智库在媒体产业链条上的延伸,比如进军舆情研判、品牌分析、数据服务、AIGC、元宇宙等领域。

从实践来看,不少地方媒体智库在打造“硬支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是新型传媒智库发展的一大特色。比如,南方周末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建立评价模型,搭建云平台,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而提供第三方评估、专题研讨、报告专著编撰等服务;财新智库控股中诚信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从而建立起金融数据服务的强大支撑;南方都市报持续研发粤东西北振兴指数、广州城市治理榜、广东政务新媒体榜等各类榜单产品,并于2018年成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自建舆情智能监测系统,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搭建起遍布广东全省的舆情处置网络;浙江在线以重点打造的大数据舆情项目为基础,迭代形成紫藤智库,构建起助力社会治理的“数字大脑”,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的转变;南财集团以数据赋能智库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已经孵化了城市通、理财通、资讯通、基金通、保险通等多款数据产品,分别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专业财经数据服务,智库及数据业务收入已经成为重要经营支柱。

齐鲁晚报壹点智库自2020年开始发布网络传播影响力指数(简称“INC指数”),搭建了品牌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该指数和平台就是针对数字化时代品牌传播效果评价服务的“硬支撑”。

图片

目前,INC指数的测评范围已经覆盖30多个行业领域、几万个品牌单元,形成了强大影响力。壹点智库构建的3I6S品牌战略管理与诊断模型、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等,作为“硬支撑”产品将媒体的服务由品牌传播领域向品牌咨询、诊断等领域延伸;集成的AI文本转语音系统、3D数字人生成系统、AI视频生成系统等,则是以新技术拓展了媒体在新型传播领域的“硬支撑”。

通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传媒智库的“硬支撑”一般要与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热点领域、热门技术相结合,如社会责任、舆情监测、数据发掘、品牌建设、AI应用等。与热点领域、热门技术相结合,就可以走在前列、吸引合作。比如,山东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与壹点智库合作,将INC指数应用于山东省区域品牌发展指数评价、山东知名品牌活跃度指数评价项目中;壹点智库的传播力大数据分析报告及INC指数也高频应用于各行业的品牌、活动的传播效果评价中。

“硬支撑”拓展了传媒智库概念,让“软服务”有了底气,扩大了服务范围,对传统媒体应对冲击、实现深度融合与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厘清问题,实现传媒智库良性发展

虽然传媒智库建设积累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案例和路径,但传媒智库要想遍地开花、实现良性发展,还有很多争议需要厘清,有许多不足需要弥补,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比如智库功能定位不清、专业人才缺乏、记者编辑转型困难、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图片

对此,根据壹点智库和其他传媒智库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首先,要确立智库建设创新思维。

一是要摒弃固有认知,对传统的智库产品、模式不能拿过来就用,而是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用新手段提高其影响力和持久性。比如传统的评论、调查以及沙龙、论坛等都是智库形式,但失败的案例很多,这就需要用新的思路、方法将其打磨得更好、更高效,从而为媒体转型服务。有学者指出,要通过媒体智库建设,推出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思想产品,将媒体服务领域由单纯的信息传播向思想挖掘、战略研判、方案供给、价值传递延伸。

二是要在新领域、新机制、新技术、新方向上敢于尝试、鼓励尝试、扶持尝试,积极主动进行产业链延伸。

三是要杜绝盲听盲信、照搬照抄,要从实践中蹚路子,根据媒体自身定位、人员结构、资源禀赋及所在区域、面对的群体进行谋划,在方向、内容、形式以及功能上做出特色。

其次,要厘清传媒智库价值。

当前,传媒智库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社会治理赋能,这是传媒和智库的共性。赋能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建言献策、技术支持、数据支撑、社会调研等。

二是为传统媒体转型探索新方向、新路径,实现产业链延伸。

三是为传统媒体业务提供新的工具支撑,提高传统业务的附加值。比如,壹点智库的传播力大数据分析报告已经成为内部传播项目结项汇报的标配,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举办的各种论坛活动一般都加入了智库报告发布环节,以提高活动的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资源、职能,传媒智库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价值方向,可以兼而有之,也可以专攻一项。

再次,要确定传媒智库的建立标准。

虽然传媒智库建设不能拘泥于传统概念,但也要有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否则“智库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就流于形式、失去了特色。南方周末研究院在智库建设的原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他们要求研究中心的建立要达到“三力”标准,即:公共产品影响力——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产生影响力,研究力——研究成果要达到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市场力——智库应当对经营有一定的赋能作用。

最后,要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

一是要完善人才机制。对大多数媒体来说,全员智库化不现实。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为背景的媒体记者在对一些专业性、领域性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时往往缺乏理论基础,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影响力。对此,媒体首先应当建立科学的记者编辑转型机制:一种方式是挖掘小部分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按照智库建立的标准、原则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另一种方式是鼓励编辑记者将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相结合,勇于涉足新领域、敢于参与新项目,在实践中成长为专家型人才。此外,要及时从外部引入专业人才,补充智库力量,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智库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要从“小而精”做起。研究中心初期以小组的形式存在,一般以2—3人为宜。小组成员一方面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要与项目相结合,在项目中打造、试炼、完善自有产品或技术,最后形成相对成熟的成果。比如,壹点智库的3I6S品牌战略管理与诊断模型,就是在总结了卡普费雷尔、科特勒、约恩等众多品牌管理大师、实践者的理论,参与了几十个企业的品牌培育、品牌咨询项目后不断完善而成的。

三是要建立推广机制。很多人对媒体业务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新闻传播”方面,并不了解传媒智库开展的新业务,而研究人员也没有精力进行产品推广,并且智库产品和传统的媒体产品有很大不同,需要用新的手段对外推广,因此有必要建立智库产品推广机制,确定推广人员、推广渠道、推广手段等。

结   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体系、从路径再造到全架构体系重塑的一次大变革,其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提升“软服务”、强化“硬支撑”,传媒智库可以为媒体重塑权威性、话语权,进行系统性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崔京良:齐鲁晚报壹点智库副秘书长、首席研究员;吕冰:齐鲁壹点传媒副董事长,齐鲁晚报壹点智库秘书长)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原标题为《提升“软服务”,强化“硬支撑”——系统性变革时代传媒智库的困境与突围路径》,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