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仰忠
外公是下卲村人,在我刚学会走路不久,他就因患病不治身亡,所以我对外公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自己小时候去外公家走过的那条小巷,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那是一条古老的农村小巷,巷口边的墙上钉有一块印着“岩塘巷”三字的蓝色路牌,巷内十多户住宅的门口边也钉着门牌,按序称之为“岩塘巷”几号。
那年我才三岁,父母带着我和六岁的姐姐去下邵村看戏,舅舅也一同前往,他拿来一条扁担和两只箩筐,让我和姐各坐在一只箩筐里,然后舅舅挑着我姐弟俩,走在去下邵的沙石小公路上。
从县城至下邵有十余里路,我盘坐在荡悠悠的箩筐里,两只小手抓住箩绳,一路上听着大人们的闲聊和“吱嘎、吱嘎”扁担箩绳磨擦声、“沙、沙”的脚步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外公的小弟即我小外公的家也在同一条小巷里,那弯弯曲曲的小巷东西走向,比较窄的地段不足两米,巷的两边是砖木结构、较矮的老旧瓦房。因外婆英年早逝,外公也走了,留下未成年的小姨小舅舅由外太婆照顾着。
那天傍晚,我们在小外公家吃了晚饭,大家走出家门要去“牌前殿”附近的晒谷场看戏。父亲牵着我的手,我却把手抽了回来,跟在大人背后,边走边丢下一点点碎纸。
看完戏返回时,父亲背着我,但我吵着非要下地走,并说自己知道回小外公家的路怎么走。父母听了当然不信,这下邵村的小巷有许多条,不要说是在黑夜里,就是在白天,初来者也是容易迷路的。但我低着头像工兵探雷一样,注视着路面默默地行走着,父母他们好奇地跟着。
“忠忠,到小外公家是从这条巷进去的。”在店前街另一条小巷口,父亲用手指着,他笑着故意误导我,可我没有理睬,顾自朝前走。
走过几条巷口之后,我在一条小巷口的地上突然看见了自己丢下的碎纸记号,顿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毫不犹豫地拐弯进入巷口,然后顺着碎纸找到了小外公的家。对于这点小聪明,我当时没有说破,自然让父母和亲戚们惊讶不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全家随父亲工作的调动,从县城迁移至较远的宣平(柳城)居住,而外太婆几年前去世后,小姨小舅舅都去南湖种子场参加工作了,因此外公家的住宅“铁将军锁门”已无人住。
之后的六十年代,由于生活的艰辛、动荡,我家与下邵的亲戚没有来往几乎失联。
转眼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顺应时代潮流,当知青插队落户, 到离下邵村十余里的下埠口大队务农。后因自己在农村表现好,公社组建电影队时首选我为放映员,通知我参加全县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结业之后回到公社从事乡村电影巡回放映工作。
下邵村,是邵宅公社的所在地,也是城关区的所在地。有一天,当地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来到公社我的住处,他问我母亲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邵金莲”。他听了之后突然激动起来,说:“我就是你的小外公啊。”
多年未见,印象模糊,他不说,我还真的认不出他。小外公非要我去他家吃中饭,真是盛情难却,我便跟着去他家。当我走入这条儿时曾经走过的小巷时,脑海里顿时浮现着一种朦胧而又熟悉的记忆。
下邵的三外婆、堂叔、表姨等亲戚闻讯后,也纷纷热情邀请我这个“大外甥”前去他们家做客,自此我家与下邵村的亲戚们渐渐恢复了走动。
一天中午,我因进城办事返回公社比较迟,到食堂用餐已经没有菜了。炊事员张阿姨问我油炒饭会吃吗? 我回答说可以的,她便用茶油伴酱油葱蒜炒了一大碗油炒饭,向我收取半斤饭票、一角钱菜票。
张阿姨是下邵村人,她告诉我,说她从小就认识我母亲,她的家与我外公的家是墙靠墙的隔壁邻舍。啊,世界是这么大,有时又是那么小,真是相识有缘,岂料几年之后,张阿姨居然成了我的丈母娘,当然这是后话。
1976年12月,我与全县七百多位知青被首批大规模招工返城,但命运总是在捉弄我,商业局把我分配到全县较差的乡下集体单位。我依依不舍地与电影队和下埠口的村民们告别,前往那“老鼠钻牛角”的边远山区合作商店工作。当时有人开玩笑,说我这辈子在此地找一个头上裹毛巾的畲族姑娘当老婆好了。
是啊,在那个城里工作的居民户吃香的年代,年轻人总是向往着到城市工作,因此在城里有工作的人,那怕是生的丑一点,也不愁找不到对象,而我只能唉声叹气怪自己命不好。
转眼到了1978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六,我和弟妹们去下邵亲戚家拜年。当走至下邵村店前街,一条熟悉的小巷呈现在我的面前。进入小巷,我小外公家就在巷子內不远处的左边。
吃过点心,我们向小外公道别后,沿着小巷深处准备去同村的表姨家做客。
当走进前面小巷拐弯处的骑路楼附近,只见一位妇女正在自家门口朝巷边倒脸盆水,她一见到我便微笑地打招呼,“仰忠,你们到邵宅拜年来了。”我一看,原来她是公社食堂炊事员张阿姨,忙回答:“是的。”张阿姨指着身后的房屋,说:“这是我的家,你们进来嬉嬉起。”出于礼貌,我让弟妹先走,自己随她走进屋内。
我走入她家正房,突然看见一位身穿素花棉袄的大姑娘,张阿姨说这位是她的女儿,现在杭州读书。我斜着眼打量了一下,只见她眼大水灵、温雅秀美,身材修长,穿着长棉袄显得个头有点大。
张阿姨的女儿客气地泡上一杯茶,大方地告诉我,说她去年到省商校读书,以后如我出差或到杭州玩,可以到她学校里与男同学搭铺住宿。我腼腆地回答说:好的、好的。
次年,她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在亲戚们的凑合下,我与她建立了恋爱关系。1980年的春天,我俩喜结良缘。
岩塘巷,是一条普通而又值得怀念的小巷,它连结着我们的亲情与爱情,小巷不仅是我母亲早年及祖辈们走往外界的必由通道,也是见证我与她巧遇奇缘的“鹊桥”。
下邵,是我娘家处,又是我的丈母娘处,两家联姻,缘于小巷。假如没有这条小巷,假如外公的亲戚不住在此巷,假如那一天在小巷没有遇见张阿姨,或者说我没走进她家里坐坐,那么也许我与爱妻这辈子都无缘可及。
作者简介:仰忠,执业律师,金华市作协会员,忙中偷闲喜爱写点忆旧散文,已出版《往事烟云》一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