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广东遴选20个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实验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目标是将有益经验向全省逐步推广。
中国校园的信息技术赋能喊了十几年、智慧校园做了十几年,却并没有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为什么?AI的呼啸而来,将如何倒逼教育变革?羊城晚报“隽言教育”特别推出《AI如何“革”教育的命?》系列报道:
中小学AI赋能教育的应用现状与挑战、教学变化?→《中小学AI赋能困境:数据易提质难、诊断易决策难、规模易个性难》
AI如何改变校园体育?看看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华南师大附小AI体育:让全员爱运动、个体精准运动》
AI+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何本质不同?如何达成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如何评价AI改变教育的效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怎样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部专家熊璋:学生变化是检验AI+教育的唯一标准》
教育AI的研发难点、教育AI与其他AI的不同、AI变革教育的进程?→《好未来CTO田密:十年内AI会让教育颠覆性变化》
“隽言教育”深度调查发现,人工智能在校园应用的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单一评价下知识传递型教育的困境。AI+教育需要警惕两点:AI教育简单化为AI提分、能力与潜力简单化为排名。→《深观察:单一评价下知识传递型教育的困境》
人工智能在校园应用的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单一评价下知识传递型教育的困境。AI+教育需要警惕两点:AI教育简单化为AI提分、能力与潜力简单化为排名。“指挥棒”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
AI教育≈AI提分?
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是我们千年的传统、文化、基因甚至信仰,它曾经是中华民族先进和辉煌于世界的基石之一,但人工智能倒逼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改革。
试想未来每个人都有人工智能助理,记忆性的知识一查便知,人的能力区别在于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去创新。试想一个国家的公民只会刷题、应试,而不会利用知识创新创造,国力能强大吗?
AI让学问、知识传递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冲击全球知识传递型的教育。党的二十大已然强调要有新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近几年,中考、高考改革,所有学科考题全面转向情景化试题——文字描述情境,学生提取信息找到条件,运用所学综合分析,灵活解决问题。
这样的变革当然是进步,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但是,考题再变也是一道题目,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设计再好能多大程度还原真实场景、实际问题?多大程度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
反“刷题式”教育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需求。但学生面对的现实是,一个知识点、一张卷子刷1遍还是10遍,考试分数呈现的效果的确是不一样的。
复杂的理科题目,要迅速且准确判断考什么原理、什么知识点、计算快准狠;文科要揣摩出题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答到得分点。这样的考试依然需要大量重复性训练,才能在速度、熟练度、准确性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中考、高考中胜出。
只要教育终端的升学指标仍然单一——只有分数——教育前端的AI赋能,当然也只会着力于如何智能辅助提分,而难以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综合素质、人生发展。
能力、潜能≈排名?
当分数成为单一评价的指标,带来的另一个困境是:能力是什么?如何判断孩子能力和潜力的大小?
AI的大数据学情诊断似乎提供了答案:每次考试结束,学生、老师、家长关注成绩曲线和排名,看哪些科目还有提升空间,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结合题目数据库,快速判断学生的“失分”原因,去题库里调一些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需要警惕,AI的强大力量可能把教育魔幻成为一个大型数据监测、挖掘、分析、改进的系统。每个学生都好像穿上一个电子隐身衣,老师和AI拿着“电子诊断单”开出针对性的学案、题目和训练册,然后“科学地”排名作为能力和潜力指标,供下一学段的初中、高中、大学学校筛选。
AI的时代列车呼啸而来、势不可挡,车轮从未如此高速飞驰,没有人愿意躺平任由碾压。可是小心,起身慢了、爬车错误,也会被甩在这趟列车身后。
文 | 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