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半年后,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摆在了小歆面前。
与身边还在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朋友相比,这份“绿色”工作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原本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小歆,2023年开始项目和工资渐少,身边同事纷纷离职。虽过而立之年,离职的她仍决定拿起书本学习,转行做一名ESG分析师。
“相比于传统职业,绿色职业前景好,不仅给人带来收入,更给予了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责任的满足感。”转行成为“绿领”之后,小歆收入翻了一番。
所谓“绿领”,是指在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从业者。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绿色职业占据三席,包含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电能质量管理员。根据《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绿色职业总数达134个,占全部职业总数的8%。
绿色职业增长也是全球趋势。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2024年11月7日发布的《2024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提到,绿色人才的招聘率比普通招聘率高出54.6%。2024年,领英发布为绿色职位或明确要求绿色技能的职位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7.3%上升至7.7%。
不过,绿色人才培养速度与绿色大潮还无法匹配。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预计到2050年,全球绿色技能人才的供需差距(指全球需要绿色技能的职位招聘规模与同期的人才规模供给)将急剧扩大至101.5%。数据清晰表明,当前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体系尚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到2050年,需要将绿色人才库增加一倍,否则将危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现象也引起多国关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计划召开主席国关于绿色就业和技能的高级三方圆桌会议:为气候适应型未来培养人才,关键议题包括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再培训的紧迫性以及将教育计划与新兴的绿色就业需求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就已指出,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
井喷
“从前有双创,如今有双碳。”这是绿色从业者常提起的一句话。有人用曾经描述互联网的话形容如今的绿色行业——“所有行业都值得用碳中和重做一遍”。
这也让绿色行业的岗位需求愈加旺盛。一组最常被引用的数据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每投资100万美元,在绿色行业即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效领域可以创造7.49个工作机会,而在棕色行业,即传统的化石能源部门仅可创造2.65个工作岗位。据德勤预测,中国通过主动绿色转型将在2050年创造3800万个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来自具有传统经济优势的低碳排放行业。
一个岗位收到几百份简历已成绿色职业招聘中的常态。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招聘的人员有许多是从建筑业、信息技术业等行业转型而来的,其公司所服务的七八千家企业客户中,大部分上规模的企业都成立了双碳部门,也有部分企业和研究院所成立了碳中和相关的二级公司。
“许多公司双碳部门招聘的高级经理或研究员都是近几年毕业的,非常年轻。年轻人学东西快,尤其在高校中接触过相关内容,就更容易上手。”张斌亮说,“他们都会觉得这一行业有前景、有吸引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国内绿色低碳相关现存企业达到187万家。2020年至2022年新注册量同比分别增长19.5%、54.38%、29.29%。在双选会上,新能源公司、环保科技企业、绿色金融机构等摊位正成为热门。
2024年10月12日,深圳召开的第2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上,包含新材料、绿色低碳在内,共带来了超过3.4万个岗位。5月11日,广东省“大湾区生态环境绿色低碳”专场招聘会则有超过300家用人单位开展现场招聘,54家用人单位线上开展招聘,招聘岗位数共计8392个。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数据显示,在近三年来应届生新发职位需求增幅前五名行业中,能源/化工/环保以108.5%的增幅位居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德勤2024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还指出,72%的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和71%的千禧一代(指出生于20世纪并在21世纪才成年的一代人)表示,在考虑潜在雇主时,环保资质和政策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南方周末记者在招聘平台boss直聘和前程无忧上检索相关绿色职业,共有1300余条信息,薪资多数集中在6000-10000元之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7504元,增长幅度达6.2%。
绿色行业火热由此催生了许多培训机构,“考证”广告随处可见。尽管在新兴的绿色岗位中,证书只是“锦上添花”,更无法单凭证书就能评估实际工作的能力,但依旧难挡人们的“考证”热情。南方周末记者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以“碳中和证书”为关键词搜索,共有1万余条内容,不少帖子都打上了“新兴领域”“前景好”的标签,最多的帖子有六千多个收藏。
一人难求?
从数据上看,与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全球绿色技能人才的供给增长显得相对滞后。
领英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至2024年,尽管绿色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了11.6%,但供给的增长率仅为5.6%。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太阳能安装和系统工程师等职位需求高涨,预计到2027年,这两个职位数量将分别增长33%和34%。其他可持续发展职位如可持续发展专家、环境保护专业人士等也“一人难求”。 领英则是通过人才、营销和学习解决方案,支持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比如,张斌亮所在公司提供的一个岗位能收到几百份简历,但过了一面、二面的候选人只有个位数。多位求职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有人投递百余份绿色职业简历,仅不到10份有回响,有人找到工作耗时大半年,绿色行业求职难度似乎并不比其他行业容易。
安画的本科专业是建筑学,硕士选择了可持续设计专业。她感觉,相比书本中死板的内容,反倒能从与行业内的人交流中获得更多真实的经验。“学业中会关注在气候变化的前提下,怎么用建筑学的知识设计城市,但在实习和工作中,对象从城市变成了具体的人和企业,需要适应。”
张斌亮认为,绿色行业存在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匹配的人才少,毕业生所学专业内容与行业离得远,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我们希望专业对口,比如有能源或化工行业的专业背景,但也要懂碳和绿色减排,这样的毕业生很稀缺。”
“我们最理想的候选人就是有着丰富经验,最好来了就能直接上手。”一位在绿色咨询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丰富的人才少,但是业务部门缺人的迫切感传导到他这里,也是无可奈何。“与其他相对成熟的行业相比,新兴绿色岗位的招聘者可能更不具有耐心。”
写在包浆本子上的“大数据”
事实上,在传统行业成为一名“绿领”难度更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分析,一方面劳动者面临工作任务和技能挑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调整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劳动者也面临比较大的心理冲击,担心自己能否被新的岗位接纳,是否会被劳动力市场淘汰。
以煤电行业为例,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煤电行业的低碳转型,乃至加速退出已成历史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煤电等高碳行业一直在推行绿色理念和节能减排技术,转型过程中也会释放出新的岗位,新的人才也会选择加入,其中就包括曾在互联网任职的程序员彭鹏。
从物联网到高碳行业成为一名碳排放管理员,就有不少学习成本。这份工作需要掌握相关碳排放技术,熟悉政策和标准,做好碳排放规划、核算、核查和评估等。
挑战从踏入工厂那一刻就开始了。第一次见到这些巨大的钢铁机械之时,彭鹏只有一直戴着降噪耳塞,才能稍微阻隔轰鸣声。实际工作更棘手。互联网企业喜欢将一切系统化、数据化,尽管彭鹏知道,传统能源行业不同,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或许没有专门的系统记录数据,但至少有Excel表格”。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不少数据由工人到机器旁边采集,密密麻麻记录在已经包浆的大本子上。
所谓“自动化”则是一个微信工作群,负责人@所有人,其他人便把各自负责的数据发到群里。彭鹏则要想办法将数据孤岛连成大陆。他在工厂测试了几十次,选择适合特殊条件的智能终端,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现在,数据已经能自动实时获取和上传,并且在展示终端还能可视化分析,数据溯源与核查都更加方便。有同事调侃,跟现在的智能化比起来,原来的微信群像是“原始社会”。
这也是许多人对高碳行业的固有印象——工作累、环境差,跟之前从事的行业相比,彭鹏身上的油污多了不少,前同事对他的转型感到不解,为什么不能找个舒舒服服的工作?“能源行业与云计算结合,在将来会有前景。”彭鹏如此回复。
稀缺绿色技能
张瑛在长三角一家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工作,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毕业时选择从事环保材料设计这一工作,是因为看好新能源行业的前景,“如果没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可能也不会有这个岗位”。
风电一直被视为“绿电”,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表面洁白无瑕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由热固性树脂等构成,不柔、不融化、不溶解的特性使其难以回收,废弃到环境中依旧会造成污染,成为绿电中的“黑暗角落”。
“近些年,热固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产量持续升高,很多高分子材料的来源是石油,属于石油基材料,势必要消耗石油资源。”张瑛说,随着行业逐渐扩大,本身含着“绿汤匙”诞生的新能源行业也在思考如何能“更绿”。
这就是张瑛的工作。现在她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可降解风力发电机材料,一方面制造生物基材料,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一方面解决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既能实现降解,也能够再利用。
究竟拥有什么样绿色技能的人才为业界急需?
王茜将此概括为四种人才:第一种是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人才将变得尤为紧缺,这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领域的研发、运维、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其次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将随着碳减排目标的推进而不断增加;第三是绿色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的评估、分析、咨询等方面的人才;第四是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管理与咨询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包括环境规划、环境评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王茜特别指出,现在工业领域的岗位需求也正迎头赶上,全球范围内最需要绿色技能的岗位多集中在高排放行业,包括公用事业、建筑业和制造业。
高校绿色人才培养周期需8-10年
在高校绿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觉得,从事“碳”相关的职业是件时髦的事。时髦有两种含义:这是个新选择,但尚未成体系。
“不论是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还是ESG,这些行业都是最近几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走入人们视野,在市场层面推动的年限比较短。”张成刚认为,市场对绿色技能有需求,但是人才培养需要周期,况且许多绿色技能尚未进入教育和培训体系。
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在碳中和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已有部分高校开设碳中和相关专业,但如何保证与实际不脱节,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正是挑战之一。
张斌亮所在公司已与一些高校开展合作,为高校提供一线授课教师,与学生分享行业做什么、需要什么,此外还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让他们走进用人单位,切实感受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新兴行业而言,学校追着市场跑是常见现象。张成刚认为,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适应市场就用了10年时间,技术进步可能会缩短绿色技能满足市场所需要的时间,但高校经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成熟、专业发展成熟、人才供给社会这一培养周期,至少也需要8-10年时间。
王茜认为,全球范围内,政府与企业应携手合作,加大对绿色技能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具体可以包括在大学、职业学校及在线学习平台上增设绿色技能相关课程,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和权威的技能认证,从而帮助更多劳动者掌握绿色技能,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需协同增效
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之外,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也尤为重要。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以行业企业、公共实训基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为主要载体。
比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明确列出绿色技能和绿色工作经验作为关键条件,可以更精准地吸引和培养具备绿色技能的人才。这种方式被称之为技能导向的招聘模式,在加快绿色技能普及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招聘模式不仅直接提升了绿色技能人才的就业率,还激励了更多劳动力积极学习和提升绿色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并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王茜说。
《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新增多个绿色职业类别,也促进了绿色就业岗位的细化和规范化。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参照大典中的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招聘具备绿色技能的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让技能培训充满挑战。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结束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中,职工平均年龄38.3岁。张成刚说,劳动力队伍的老龄化,让开展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为困难,简而言之,就是“大家不容易学会了”。
容易被忽视的还有职称评定。相比职业分类大典每隔几年新增一批职业,职称评定的修改则更为缓慢。在职称方面,数字经济等新兴职业存在同样问题,职业名称进入职业大典后,后续职业建设还没完全跟上。
比如,在国家划定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定中,没有“碳中和”这一明确领域,张斌亮说,工程师评中高级职称时只能选择能源动力或环境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在论文和专家评审环节,评委的专业领域是能源动力或环境,不是碳中和,专业不完全对口,“很可能参评的碳中和工程师说半天,评委专家也不太懂”。
绿色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火一次,让安画和他的同事在兴奋的同时也时常感到迷茫。“现在处于转型过程中,随着标准提高,绿色领域的投入日益加大,未来可能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但现阶段,绿色职业还无法完全弥补正逐渐退出的传统就业岗位。”张成刚说。
(小歆、安画、彭鹏、张瑛为化名)